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源字用行书怎么写好看(近义词有那些)

爱字体JH2023-02-08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源字用行书怎么写好看,近义词有那些?帮我看看怎才能入门书法?书法的规范字是指什么字体?为什么要从古人的碑帖开始?杨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源字用行书怎么写好看,近义词有那些?没有近义词,这有反义词
本文目录

源字用行书怎么写好看,近义词有那些?

没有近义词,这有反义词流。

源字用行书怎么写好看(近义词有那些)

源,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uán,最早见于秦朝傅抄古文字。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水泉本也。从灥出厂下。原,篆文从泉。愚袁切〖注〗臣鉉等曰:今别作源,非是。文二,重一。源的基本含义指水流所从出的地方,如:源远流长。源的引申含义为事物的根由,如:来源、资源。

现代汉语中,源多用作名词,如:来源、原本

帮我看看怎才能入门书法?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怎样才能入门书法,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太在意了。有没有入门那是留给别人去评论的,只要自己做好自己,每天认真临帖,每天认真写字总会有进步的。每天坚持下去就行。如果练了几天几个月就想着怎么样才能入门我觉得是不是有些急了点。我认为学书法首先得临帖,临到一定程度不看帖也能写那么好可能就是入门了。如果不看帖就写不好那就不算入门,如果看帖都写不好那你就慢慢认真临帖吧,别想其它的了。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喜勿喷,谢谢。

书法的规范字是指什么字体?

学习书法,一般从隶书或者楷书入手比较好。“隶为楷之源,篆为隶之源”,这些是从书体形成的渊源关系来说的。篆书、隶书、楷书属于不同字体,篆书属于古文字范畴,隶书、楷书属于今文字范畴。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以隶书或者楷书作为学习的起点,是合乎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的。隶书楷书有其共同的特点:

1、运笔都比较慢。

2、结字大小基本一致。

3、结字都是正局,没有左右倾欹。

4、就章法而论,字都写在有形或者无形的格子里。

尽管隶书、楷书的笔法和结字不同,但是这些特征是共同的。这些特征与行草相比,显然要简单一些,所以书法由此起步,比较容易入门,也比较容易见成效。

以隶书、楷书作为书法的基础,是书法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这突破了仅以楷书入门的局限。无论是学习隶书或者楷书的笔法,学像了,学会了,就懂得了隶书楷书的运笔规律。无论是学习隶书或者楷书的结字,学像了,学会了,就懂得了隶书楷书的结字规律。章法也是一样。这些都是书法基础层面的事。

说隶书、楷书是“基础”,不应理解为隶书楷书“层次低”,更不是说隶书、楷书“起码”,而是讲学习书法的起步阶段,学习隶书、楷书比较合适。隶书、楷书都见“真功夫”,写得好,也是一座丰碑。汉隶唐楷,都名垂青史。所以,从隶书楷书入门学习,打好书法基础,与隶书楷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初学者从篆书入门,是不合适的。篆书有大小之分,大篆泛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泛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的规范字体,见于《说文解字》中。篆书属于古文字范畴,篆书的笔法结字与今文字大不相同,特别是篆书结字,有很多艰深的内容,大篆还有深邃的变化,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会徒增很多困难,因此篆书不适宜初学者。如果你已经掌握隶书、楷书,或者掌握行书草书,由此上溯篆书,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书法从楷书、隶书开始打基础可以,从篆书开始,不合适。

为什么要从古人的碑帖开始?

您好这位书友:看了您这个问题,我也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想想其实也蛮简单的。为什么说简单呢?是因为古代的碑帖是最好的,也是最基础的。我们当然要学习最好的东西了。打个比方:比如我们小时候学习数学,简单的公式和理论都是古人经过论证过的,如果不从这些学起直接跳到大学课程估计就很难入手了。

古人的书法为什么好?我认为也是当时的历史决定的,因为每个人写字都会用毛笔,从概率学来说,那个时代出的书法大家肯定会比现在的社会多,当然也不否认现在也有许多书法很厉害的人。

其实要想成为书法大家,古代人来说还是需要一个挺长的过程,只有这个没有出现过几岁的天才儿童,大多都是越老书法水平越高。所以古代留下来的碑帖大多都是那些书法家中晚年的作品。也可以说这个作品有可能是他的巅峰之作!故此我们为什么不去学习古人最精华的东西呢?

举个例子,颜真卿44岁写成的《多宝塔碑》应该是他的人生巅峰之作,到后来他的书法又做了许多调整。我认为是因为他创作《多宝塔碑》以后,觉得他的楷书已经达到自己认为的最高境界,所以再去探索新的东西,使自己的书法能更加优秀。

好了,书友,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因为古代的碑帖好,所以我们才需要去认真学习!希望这样的回答让您满意,谢谢!

随回答附上几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看一下“天下第一铭”的厉害之处!

杨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言

谈及隋朝的名将,杨素若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此人不光武略高大,而且文采颇丰,写得两手刚劲有力,风角突出的草、隶书法,此外还天生高颜值,配上一副美髯,简直集帅哥、学霸于一身。

杨素天赋极好,也肯吃苦,却于德有亏,只认利益,毫无原则,实在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下场不免悲惨。

一、初涉江湖仕途坦荡

杨素的父亲生前官至北周汾州刺史,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但杨素还在少时,他父亲便战死在征伐北齐的战场上,家室很快败落,杨素也尝尽人间炎凉,少年时的杨素并不显得出众,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也使得他能静下心来学习充电,为后来的厚积薄发积累资本。

杨素仕途的第一站,是先在北周权臣,宰相宇文护手下做秘书,一直做到了大都督。靠着宇文护这颗大树,杨素本应该可以很安稳的跑步前进。可是政治风云突变,一直牛得像大爷一样的宇文护被装了很久孙子的北周皇帝宇文邕设计击杀,杨素遇到了平生第一个危机。

但是皇帝宇文邕雄才大略,用人之际,并没有对宇文护余党穷追猛打,只是慎用这批人,这就避免了一场浩劫,也稳定了人心。对普通人来说,身为宇文护余党,能保得性命就属万幸,哪里还会奢望更多,但杨素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他认为自己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天生是做官的料,就是为做官而生的,因此在没能找到其他渠道的情况下,直接上奏章向宇文邕伸手要官。

杨素的父亲是死在征伐北齐的战场上,所以杨素要官的理由,是他父亲“守节陷齐”,朝廷应该给再给分封。

宇文邕是个好皇帝,为人宽厚,他没有理会杨素,以为采取冷处理方式就会打消杨素异想天开的想法。没想到杨素并不气馁,一次不成又来第二次、第三次,兵法所云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他不管用,这下宇文邕没有耐心了,下令把杨素推出砍了,杨素拼命挣扎喊叫:“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

宇文邕雄才大略,有足够的自信,听杨素的喊叫,很欣赏他的胆量,《隋书》说宇文邕“壮其言”,他不仅收回了成命,还全盘接受了杨素的要求,给杨素父亲追封大将军称号和“忠壮”谥号,进一步封杨素为车骑将军。

一段时期后,杨素极好的文化素养让宇文邕越来越刮目相看,他的仕途也因此一路顺畅。一次宇文邕让他试着拟诏书,他略微思考后提笔一气呵成,将一篇诏书写得文辞优美,气势磅礴,宇文邕看后大喜,拍着他的肩膀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

善于揣摩圣意的杨素当即便脱口而出:“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一句话让宇文邕哈哈大笑。

宇文邕要统一天下,首要目标就是东面的宿敌齐国。

杨素的老爸是死于北齐的战场,一来为了报仇,二来也是要展现自己在武略方面的才华,他第一个报名上前线,而且要求带父亲的老部队。宇文邕很高兴,他给杨素一份竹策:“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杨素接过竹策那一刻的心情,想来是非常激动的。

这是杨素平生打的第一仗,总指挥是宇文邕的五弟齐王宇文宪。

第一年也确实打得很顺,杨素被加封清河县子爵,封地上有五百户,有如此成绩,已经显示出他的战争天赋了,但是第二年,在齐国皇帝高玮亲率大军反击下,宇文宪大军全军覆灭,杨素和他手下十几员骁将保护宇文宪回到北周。

此次败仗的杨素,之后却如有神助,其对战争的驾驭越来越熟,几乎是每战必胜。灭齐国后,他的爵位由县子升到了县公,封地户口涨到了一千五百户。

二、灭陈战役摧枯拉朽

宇文邕是个英明皇帝,只可惜活了三十几岁,他的儿子宇文赟即位,宇文赟也短命,宇文赟之后是宇文阐,宇文阐是个才七岁的小皇帝,这时的丞相是他的外公,名叫杨坚。

北周的朝政,很快转移到了杨坚身上,《隋书》说“素深自结纳”,杨坚也“甚器之”,二人一拍即合,杨素由县公升到郡公,封地户口两千户,两个弟弟也被封公爵。

很快杨坚取了宇文家族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创立了大隋朝。

杨素成了大隋朝的御史大夫。

杨坚也有雄才大略,他完全接纳了宇文邕的思想,要完成雄心勃勃的大一统,积极南下灭陈,他知道杨素是将才,让杨素全权负责灭陈大计。

杨素以奉节为基地建成大型军舰,之后大举南下,轻松灭陈,夺得灭陈首功,爵号由郡公升为国公,钱财,珍宝物品赏赐无算,更让杨素有成就感的是,杨坚不仅把陈国国主的漂亮妹妹赏赐给他,还送她十四个能歌善舞的女明星。

杨素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南下剿灭江南剩余力量,他一路摧枯拉朽般从浙江又打到福建,并收复福建全境。

这仗之后,杨素由内史令升为代理尚书右仆射,相当于代理副宰相,他的儿子也受到体制内的嘉奖,金钱无数,织锦三千段,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别墅一幢。

现在,全天下比杨素大的只有两人,一个是皇帝杨坚,一个是宰相高颎。

三、才高八斗却无仁义

北方突厥南犯,杨坚命杨素为宁夏军区总司令“灵州道行军总管”,带队北上迎战。杨素一到前线就看出了隋军阵法的缺陷:“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

杨素引入新战术,“令诸军为骑阵”即大力扩充骑兵,以己方骑兵和突厥骑兵展开对攻,结果,他的隋军大破宁夏突厥军,但是,山西晋北的突厥又猖狂起来,杨素又被任命为大同元帅,又将晋北的突厥军打扫干净。

这时的杨素,引起了杨坚儿子杨广的注意。杨广担任元帅,让杨素做他的参谋长,这个时候,不是杨素巴结杨广,而是杨广巴结杨素,杨元帅对杨参谋长极力巴结的程度,几乎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

杨素对山陵风水也有独到见解,杨坚宠爱的皇后死后,她的坟墓建造工程,下葬仪式制度等等,都由杨素负责,这又增加了杨坚对杨素的好感,杨坚是爱才的人,毫不吝啬的赏赐杨素大量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

受到皇帝父子两代人信任和重视的杨素,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兄弟,叔伯,全部进入国部级,毫无半点功劳的几个儿子也都官至省军区司令,家里佣人数千,漂亮的美姬就有一千人,别墅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宫廷。史载,杨素“亲戚故吏,布列清显,素之贵盛,近古未闻。”

杨素帮杨广谋取了太子之位,而后又帮着杨广构陷蜀王杨秀。朝廷的大臣们,哪怕有一身的本领而且忠心为国,但是只要和杨素不对付,就没有好果子吃,而和杨素沾亲带故者,溜须拍马者,哪怕一无是处,都会加官进爵。大隋朝开国时开明清新的政治气象被杨素扭转,阿谀奉承,说假话,内斗的风气开始抬头。

但是杨坚毕竟是一代开国皇帝,雄才大略,手下也还有一批敢言之臣,他的女婿,国防部长柳述就弹劾杨素,最高法院院长梁毗也上表弹劾杨素,只是他们并没有弹劾到要点,只是说杨素有点专横跋扈,作威作福。饶是如此,也引起了杨坚的警惕。

杨坚知道杨素是人才,既要用杨素,又不能让他坐大,便采取了表面上优待,实际夺权的策略。让杨素在家休息,官职不变,很多文件不再需要杨素签字,很多大事也不再让杨素知道,只是让杨素三五日来朝一趟,亮个相表示一下存在感即可。

四、助杨广上位

又过了几年,杨坚大限将至,照规矩,老皇上有病,太子要住到宫里陪伴。杨广便住进了宫里的大宝殿,安顿下之后,他给杨素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他的担忧,写完后封好,让宫人传给杨素。杨素收到后,将杨坚的言谈起居详详细细写了封回信,也封好派宫人交给太子。

但是,这个负责传信的宫人,不知道是出于责任还是疏忽,将杨素给杨广的信交给了杨坚,杨坚当场气得吐血,病情立刻加重。

紧接着,第二桩让他闹心的事情来了。

杨广竟然杨坚卧床不起的机会调戏杨坚的宠妃陈贵人,结果陈贵人却跑到杨坚身边告状了。《隋书》中对这两件事的记载是:

“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

杨坚对一切都明白了,他立刻命令招杨勇回来。

但是此时为时已晚。

杨素立刻拟了一份假诏书,命令宫内戒严,将宫内宿卫的军队全部换成杨广的兵,又将杨坚身边的人全部换成两人的亲信。

这期间,除了杨广,谁都无法靠近杨坚,这时候,历史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谜团:杨坚死了。有说杨广进去看望了一下父亲杨坚;还有说是被亲信毒死,或者手刃。

杨坚死了,杨广当了皇帝,他和他的父亲杨坚完全不同,是个利己而又心胸狭窄的人。

五、缺乏大智慧的归宿

杨广能坐上龙椅,杨素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功臣,他满腔热忱的投入到为杨广扫清政敌的战争中。

杨广的主要政敌是他的兄弟们,杨素对杨广的这些兄弟们毫不手软,他们联手除掉了曾经的太子,杨广的大哥杨勇,四弟蜀王杨秀,而后杨素又亲自上阵围剿杨广的五弟汉王杨谅。

杨谅是杨广的同母兄弟,占据今山西大部,拥兵数十万,兵精粮足,杨广对兄弟们斩尽杀绝的姿态,将杨谅逼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仗着手上军权还没有被收走,他孤注一掷起来反抗。但不幸的是,他的对手是杨素,杨素是不会因为他的皇室血统而对他网开一面的。

杨素领着数万人马到并州境内的第一仗,就是用五千轻骑攻占了杨谅数万军队驻守的蒲州,紧接着以迂回穿插战术破了杨谅十余万大军,再后的两军会战,打得十余万杨谅军狼奔琢突,迫使杨谅不得不在并州(今太原)开城投降。

杨谅是杨广弟兄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他的投降让杨广再也无所顾忌,更加大刀阔斧向杨氏宗亲开刀,他的后辈侄儿们,几乎都被处死和流放。这些事件中,杨素又参与了多少,不得而知,但是以杨素的本性,即便他不是发起人,至少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因此,杨素获得的名利在杨广时代达到了顶峰,但是他天才的战争才华再也没有得到应用,而是彻底沦为了杨广的家臣,为杨广扫荡政敌,再也没有看到他在对外战场上的表现。

杨广和杨素两人的相似点非常多,当杨广成了万人之上之后,两人关系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政敌的一一瓦解,杨素成了杨广最大的心病,他有太多的理由对杨素不信任。之所以要说是理由,因为杨广的真实心理,恐怕除了萧皇后,实在是无人能知晓,笔者也只能站在第三者角度,根据杨广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一种推测和分析。主要有三点:

第一:从宇文氏到杨坚再到杨广,杨素每次都能在适当的时候实现他的华丽转身,如果不教条的考虑杨坚和杨广的父子关系,“三姓家奴”的头衔用在杨素身上实在贴切不过。

第二:杨素对于战争得心应手的驾驭能力,也是杨广对他不放心的原因。战争对杨素来说宛如游戏,他是游戏的主导者,他的指挥艺术已经在朝野上下被神话,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只要有杨素参与的战争,胜负就完全由杨素说了算。史载:“素将行也,计日破贼,皆如所量”。这对于杨广来说犹如双刃剑,杨素能对付宇文,能对付杨坚,有什么理由不会对付他杨广?

第三:杨素参与甚至主导了杨广从太子到皇帝系列计谋的全过程,而此人又见利忘义做事决绝,可以翻脸不认人,如何能让杨广安心坐在龙椅上?

于是,杨广和杨素两人就有了一番表演和较量。

在公开场合,杨广对杨素大肆表扬,分封和奖赏,称杨素“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而杨素也以“虽百殒微躯,无以一报。”回复,两人的关系如此亲近,以致让外人感觉杨广和杨素是最亲密的战友加同志。

杨素为杨广镇压汉王杨谅后的第二年,两人亲密的关系达到顶峰,除了为杨素兄弟加官进爵,奖赏杨素金银珠宝,美姬,绫罗绸缎,田园馆舍不计其数之外,杨广还下诏为为杨素立碑树撰。而杨素也借送朋友的五言诗,用七百字讴歌杨广领导下的太平盛世,写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但最清楚两人关系的还是两人自己,杨素很清楚杨广对他的猜忌,杨广也知道杨素知道他对杨素的猜忌,两人还极力维持着这种辛苦关系。现在无从知晓杨素心里怎么想,当初宇文氏和杨坚对杨素是充分的信任甚至是偏爱,现在的杨广则是“外示殊礼,内情甚薄。”杨素知道,杨广的心狠手黑也丝毫不输他,也许对自己下手就缺一个机会和借口而已。

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杨素便不问时事,大肆敛财,营求产业,到处建造豪华别墅,也许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杨广,他并没有野心,他只是个贪财小人。他的这一手,让很多人信以为真,但是杨广并不买账,因为他们相互间实在太了解了。

背着这样沉重的包袱,杨素非常辛苦,也许实在不堪重负,他写了那首五言诗后不久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杨广则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怀,让全国最好的医生为杨素看病,亲自赐药,私下却吩咐医生给杨素来个“医治无效”。杨素也防着这点,就是不吃医生的药,不过他也感觉到这样活着生不如死,对他的弟兄们才能说出自己的苦闷:“我岂须更活耶?”

结果杨素,一个才高八斗毫无仁义的人死了。

六、总结

杨素到底怎么死的,没有人说得清楚,后来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终于起兵造反了,如果杨素不死,会不会反杨广?或者杨玄感的造反和杨素的死有没有关系?无从知晓。

杨素的死可能有很多原因,但缺少难得糊涂的智慧是其中原因之一,这让他始终被眼前的利益牵着,短视而看不到长远,办事决绝,刻薄寡恩又不留后路,一路走去,就走到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