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兰字书法_兰州火车站的兰是错别字吗

爱字体2023-08-20字体百科6
本文目录兰字书法,兰州火车站的兰是错别字吗?繁体字适应如今的文字教育吗?兰的繁体字书法怎么写?我国各火车站的站名书法题字都出自谁之手?为什么能得到咸丰帝的宠幸?兰字书法,兰州火车站的兰是错别字吗?随着
本文目录

兰字书法,兰州火车站的兰是错别字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升级,尤其是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兰字书法_兰州火车站的兰是错别字吗

为了在这道风景线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座城市都在全力打造着表现自家风格的火车站,这其中最大的设计莫过于在车站的顶端凸显自己的地名,不仅凸显了地域特色,也让旅途中的人们知道身居何方。

但是无论如何改造,地名是不能换的,更不会写错字上去,毕竟这是城市的面子,在这上面可不能丢人。然而在这些火车站中,却偏有一座火车站剑走偏锋,直接使用错字,而这一用,竟然用了66年!

那么这座神奇的车站在哪儿呢?它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重点提示一下小伙伴们,以这座城市冠名的拉面可是全国闻名哦,没错,它,就是兰州!

其实,除了“兰州拉面”外,兰州这座城市还是一座历史有悠久的古城。早在5000年前,流过的黄河水就滋养了这里的人们,诞生了早期的人类文明,到了西汉,这里正式开始设立县治,称作金城,取名“固若金汤”之意,隋朝初年,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2012年国家在这里设立了西北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作为内部核心城市,在交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此外,兰州还是中国重要的路网型铁路枢纽之一,西部几条重要铁路线都汇集于此。

这么重要的铁路枢纽位置,自然火车站也别有一番气势。那么话说回来,兰州站名字错哪了呢,其实就错在“兰州”这两个字上,“兰”字第一横被拉长,盖过下面两横,而“州”字最后一竖则带了一个小钩,乍一看会觉得很不舒服。

这样特别的书法是出自甘肃天水籍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张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将他对这边土地的深情融入了两个字的书写之中,在书写“兰”字的时候特意将第一横拉长,代表着穿兰州城而过的母亲河—黄河;

而“州”字最后一钩则是凸显兰州立于西北高原,彰显其恢弘之气势。正因为如此,兰州站在全国大大小小火车站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为经过这里的旅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的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张开双臂,沟通着东西方文明与商业的交流。

而今,古老的文化内涵蕴含进兰州站的之中,利用现代的交通方式,更加便捷地沟通着东方与西方,而这座城市也迸发出新的力量,更加包容与开放。而两个“错字”也恰如其缝地体现了这一点。

其实,无论对错与否,这两个字已在兰州矗立了66年,当地人早已习惯,而它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地标,不仅为往来的人诉说过去的历史,同时也指引着前行的人们一个崭新的未来。

繁体字适应如今的文字教育吗?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繁体字是不是适应今天的书法教育?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特别好。你提出了书法学习的双轨制问题。

今天,我们谈到书法概念有些模糊,到底什么叫书法呢!

有人说毛笔字才是书法,有人说,钢笔字也是书法。有人说书法就是写字而已,馆阁体才是书法,有人说书法没有艺术还叫书法吗?

其实,这些书法的概念,都是对书法不同适用范围的混淆,所以,感觉非常矛盾,也非常混乱。

今天,我们的书法,主要是硬笔书法,而不是毛笔字。

所以,书法教育也应该以硬笔书法为主。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是想把汉字写好,不想也不需要学书法。作为普及的汉字书法,当然要适应绝大多数人的教育需要,这就必须要以简化字为标准学习书法,而不是以繁体字我基础。

书法在古代也好在现代也好,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来说,就是写字。

把字写好,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做到的文化规范和文明规范。因为汉字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汉字写好。

但是,写好汉字有一个决定因素,这就是书写工具问题。

古代的书写工具只有毛笔,你别无选择,所以,工具的限制,决定了古代人的书法,只能是毛笔字。

那么现代,我们有书写更方便的各种硬笔,为什么我们非要用毛笔呢?

所以,今天,写字已经基本上没有人用毛笔写字了。

我们在许多场合都使用世界通用的硬笔写字。

比如说,国际合作项目的合作协议上的签字,都使用钢笔。而且,我们完全可以用钢笔写出优美的的汉字,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为什么一定要用毛笔呢!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书法需要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书法工具从毛笔字到钢笔字,就是又一次一次书写效率的飞跃。

所以,毛笔在中国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就彻底退出书法工具的主流领域了。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书写工具是铅笔、钢笔、中性笔,这些笔都是“硬笔”,书写起来,工具本身容易掌握,书写速度也比较快,所以比毛笔要优越很多。

除了工具主体是硬笔,汉字本身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就是今天我们国家普及的是“简化字”。

简化字,作为国家在信息化技术之前推广的国家标准字,意义是巨大的。

当时,主要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汉字书写节省时间而制。这个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是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

就在简化字推行刚刚成熟以后,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信息化技术的新革命。

这次革命不但革掉了书写的命,其实,也革掉了简化字与繁体字差异的命。

原来,我们是用手写汉子,需要一笔一划的写,多写一笔,就需要付出一个笔画的时间成本。

现在是手机电脑上输入汉字,无论一个字笔画多少,输入汉字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了。简化字和繁体字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于是,有些人就挑简化字的毛病,甚至叫嚣要回复繁体字。

对于,这种历史倒退的叫嚣,我们是不屑一顾的,历史也不可能倒退。

尽管简化字不是十全十美,但是,繁体字也不是十全十美,我们是不是也要废除繁体字呢?

所以,题主提出的当今书法教育,是不是要用繁体字,这是有一定依据的。

我的看法是,书法教育有两个体系,一个是汉字规范书写体系,一个是汉字书法艺术体系。

我们的书法教育也是围绕这两个体系的。

作为普及书法教育,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简化字体系。

因为,简化字体系是今天国家推行的标准字,这个标准字,也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标准,也是世界的标准。

联合国的所有汉字文献,都是以简化字为标准的。我们普及汉字到世界,也是以简化字为标准的。

而普及简化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书写简化字的优越性依然是存在的,所以,中国创造性地推广简化字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简化字不但给中国一个最便利的书写贡献,也给世界创造了学习汉字的便利。

所以,普及性质的汉字书法教育,就要以简化字为准。

至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就没有也不应该有必须以简化字为标准的教育标准了。

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符号,也是中国文化没有任何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艺术。

学习书法艺术,贵在有艺术,在古代,也不是会写字,学得中规中矩的,就是书法家,就会有书法艺术性,只有努力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人,才能创造书法艺术,才能成为书法艺术家。这是需要长期坚持学习的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我们普通人都学习毛笔字和繁体字,付出的学习成本和劳动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就不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了。

所以,书法学习就要有明确的双规思维。不要把写字与书法艺术混为一谈。

也不要把简化字和繁体字对立起来。从书法艺术来说,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为,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是汉字进化的最高级阶段的字体楷书体系的汉字。

我们进入就是汉字体系已经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在这1500年的历史中,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是并存的。古代书法家也是简化字和繁体字并列使用的,他们也没有提出过简化字繁体字的问题。

我们今天有很多人对简化字不满意,那就不纯粹是学术问题了,而是历史文化的价值观问题了。

简化字其实中现在的标准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约就是40%左右。简化字写好了,如果还想学习书法艺术,也就近在咫尺了。因为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就没有什么对立的地方。

兰的繁体字书法怎么写?

兰的繁体字写出来是这样的:

“蘭”。

它所散发出来的一股芝兰之气却让人非常喜欢。

虽然没有芬芳馥郁的鲜花的味道,但却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本题回答完毕。谢谢阅读!

是否符合先生要求,静待审阅。

我国各火车站的站名书法题字都出自谁之手?

火车站不仅是铁路交通的节点,更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精神文化面貌的象征。所以火车站建成后,站名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人物、或者著名的书法家书写,以突显火车站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法形成的文字,也成了代表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

北京站始建于1901年,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更名“北京站”,并在原址上重新改扩建,同年毛主席视察该站,亲自书写“北京站”三字。作为首都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站一度成为首都的地标性建筑。

上海火车站最早建于1908年,主要为修建通车的沪宁铁路使用。当前我们看到的新上海火车站于1984年新建,南北两个广场。“上海站”三个大字由中国第一届书法协会主席舒同所写。舒同的书法自成一家,简称“舒体”。

广州火车站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历经十几年的坎坷终于1974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尤其在主建筑两侧的标语“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最为明显。这也成了广州火车站的一大特色。充分显示了车站的“红色基因”。“广州站”三个字由郭沫若所写。

深圳火车站始建于1950年,1991年改建新站投入使用,作为特区火车站,站名由创立深圳特区的邓小平总理所写。

南京火车站依山傍水,被称为“最美的火车站”,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建国后,南京车站改名为南京站。1968年新建于现在的地方。“南京站”三字由时任中国书法协会江苏分会会长武中奇所写。

郑州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56年,郑州站改扩建并投入使用。郑州火车站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主要交通枢纽,每天过往的旅客人山人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州"两个大字由吴邦国所写。

长沙火车站起源于小吴门火车站,1975年新长沙站开始动工,并于1977年投入使用。长沙作为毛主席早年读书成长的城市,自然想以毛主席的书法题写站名,但无缘实现,故而仿照主席的书法,组合成现在”长沙“二字。

兰州火车站始建于1952年,兰州的”兰“字不同于我们日常书写规范,曾在网上引起热议兰字是否写错了。由甘肃本地籍书法家张邦彦所写。

西安火车站始建于1934年,作为省会级火车站曾隶属于郑州铁路局,2005年西安铁路局成立,才正式归于与本省铁路局管辖。”西安“二字为本市书法家吴三大题写的。

银川火车站始建于1958年,中间的主楼统领两翼的对称手法建造,有多个重复着出现的造型构成韵律美感,“银川”二字由宁夏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胡介文所题。

成都火车站建成于1952年,作为“天府之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曾经历四次大的改扩建,“成都”二字由郭沫若所写。

济南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1911年改成济南站,当前济南站于1995年建成并投入运营。“济南站”三字由舒同所写。

你更喜欢“书法字体”还是“打印体”的站名?大家如果知道自己家乡的火车站情况可以留言讨论。

为什么能得到咸丰帝的宠幸?

作为大清朝的最后一位太后,慈禧可谓是当时中国最尊贵的女人了。她富贵显耀的人生,是从紫禁城开始的,自十七岁入宫,她只用了五年便从贵人晋升为贵妃,不仅一时荣宠有加,甚至后来还有了接触帝国最高权力的机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慈禧的后宫权力之路如此顺遂?慈禧真的是凭借颜值出众,才博得咸丰皇帝如此宠幸的吗?

事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虽说历史上的咸丰皇帝有"好色"之名,但是若只是由此一点便认为慈禧是单凭相貌便荣获盛宠的,那显然有些太过武断了。

慈禧的相貌究竟如何,史书有记载,同时也有更直观的照片流传下来。根据现在流传的慈禧晚年照片,不少人都认为慈禧本人的颜值并不惊艳,至少绝对算不上是"倾城之貌",甚至连"天生丽质"也达不到,只能说是相貌平平。

当然,如今人们会得出这样的判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恐怕会与当事人的判断有出入。且不论今人的审美与当时的审美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单单从当时能够主宰慈禧命运、最有资格评判慈禧审美的那个男人的角度来看,以"相貌平平"来评价慈禧,或许真的不太合适。

首先,当时咸丰皇帝的"后宫佳丽"们,只论颜值的话,恐怕并不一定会比慈禧优秀多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受大清选秀制度所限。清朝的选妃制度与明朝不同,最明显的差异就是遴选范围的不同。明朝选秀是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适龄少女,选择范围广、被选基数大,最终被选中的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的佼佼者,颜值自然也是没得说。

然而,到了清朝,满人为了维护满族的地位、保证爱新觉罗氏统治的正当性,自顺治帝开始便明确规定,朝廷在选秀时,范围只是限定在八旗之内,并且,被选中的秀女也并非全部进入皇帝的后宫,还要预留一部分许配给宗室贵族。

也正是因此,与前朝相比,在充实后宫、选秀纳妃方面,实际上留给清代皇帝的选择本就较少,所以,当时咸丰皇帝的后宫妃嫔们的颜值应该不会太低,但是没有我们想象的惊艳倒也是说得通的。

不过话说回来,凡事全在同行衬托,搞清慈禧的相貌在同期后宫佳丽中是何水平,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然而,如今人们看到的都是慈禧晚年的相片,至于她年轻时候的样貌如何,还真是无从知晓,不过,我们倒是可以推测一番。

据慈禧自己说,自她入宫之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这样自夸的话可能有些不够客观,不过,纵观慈禧一生,她的确十分看重自己的样貌,她不仅十分留意搜罗各种美容方子,而且还热衷于尝试各种变美方法,哪怕是到了老年,也没有放弃。

也有见过慈禧的人,也称她相貌出众的。一位曾为晚年慈禧画过像的美国画师称,慈禧不仅体型匀称、头发乌黑,而且五官比例相称、面容美丽,完全不像一位六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也就四十而已。

若是说慈禧本人以及当时其他人,在对慈禧的相貌进行评价时容易掺杂其他因素,不尽客观的话,那么她自己生的孩子身上一定能较客观地反映她的样貌。慈禧一生只生育过一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从同治帝的画像来看,他长得倒是眉清目秀,容貌端庄,都说儿随母相,可见,其生母慈禧的样貌也不会差的。

不仅如此,慈禧的妹妹还做了咸丰弟弟醇亲王的王妃,姐妹两都嫁入皇室,可见她们的颜值应该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而且,之后的光绪帝,也是慈禧妹妹亲生儿子,其长相也是很清秀的,血缘基因在这摆着,想必慈禧的容貌也不会太平庸吧。

再者说,慈禧若真是"相貌平平"怕是很难在后宫获得长宠的。妃子在后宫是否得宠,关键看是否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是否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做后盾;第二,是否具备出众的美貌与才情。

话说慈禧的娘家并算不得是什么功勋之家,甚至有传言称慈禧本是汉女,是因替惠征之女参加选秀才得以入宫的,这种说法是真是假我们先不做判断,从已知的真实情况来看,慈禧在咸丰二年入宫,第二年惠征便被革职,不久就病逝了,可见慈禧的家族背景并不能作为她在后宫立足的优势条件。

不过,虽然没有强势的父兄加持,慈禧靠自己也可以在后宫站稳脚。慈禧曾在当时的后宫中独领风骚,想必其颜值一定是为她加分不少的,关于这一点,她入宫后的封号变化或许可以反映一二。

慈禧入宫之后获得的第一个封号是"兰贵人"。古人认为"兰"字寓意美好,古文中常说"衡兰芷若",并以此来形容芬芳的花草。后宫嫔妃封号取字多选寓意美好的,但也要与实际尽量贴合,慈禧入宫即获此字,由此推测,她的样貌倒也应是当时后宫妃嫔中较为出众的了。

若是说,用"兰"字形容显得有些美得俗气,那"懿"字美得绝对更端庄大气。咸丰六年,慈禧因顺利诞下咸丰的第一个儿子,晋封"懿妃"。《尔雅》中讲,"懿,美也"。《说文解字》又称"懿"字为"专久而美也"。无论何种解释,这一封号都可说明慈禧在同期后宫里绝不是"相貌平平"。

能获盛宠,当然不是只有美貌就可以的。慈禧深知自己出身无名,纵观后宫也并非是当时的一枝独秀,因为除了她之外,别的妃嫔也都不是庸脂俗粉,特别是皇后和丽妃,颇得咸丰的宠爱。可见,慈禧要想牢牢抓住皇帝的心,在后宫站稳脚跟,保持美貌的同时,还要另下功夫。

慈禧刚入宫时,并没有很快走进咸丰皇帝的视野之中。当时,由于慈禧的位分较低,她的住处被安排到了较为偏僻的地方,根本没有机会见到咸丰帝。不论是貌美还是才高,总得让皇帝见到才能施展,于是,慈禧为了能够有机会在皇帝面前展示,特意想办法贿赂咸丰帝身边的掌事太监。最终,在太监安德海的努力安排下,皇帝见到了明眸皓齿、正引颈高歌的慈禧,并为之沉醉。

咸丰皇帝喜好酒色,其后宫受宠者也不止慈禧一人,例如前面提到的丽妃和皇后,二人都是很得圣心的。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皇后慈安与丽妃二人,之所以能在后宫占有一席之地,全因各有所长。

皇后虽比慈禧年纪稍小,但出身贵族,且教养颇高,有宠辱不惊的尊者风范。自十六岁入宫,慈安便颇受咸丰皇帝宠信,入宫仅六个月便被封为皇后。只不过,皇后虽得圣心却一直未生育。至于丽妃,她善歌舞,也颇得皇帝喜爱,更重要的是,她生有一女,这也是咸丰的第一个孩子。不过,丽妃虽有子嗣,但女儿也不能继承皇位,而且丽妃体弱多病,常年不离汤药,根本没有内斗的精力。

咸丰帝一生少子,对于子嗣也十分看重,在丽妃诞下一女之后,他十分高兴,当即下旨给丽妃晋位。这也启发了慈禧,对于她而言,没有什么比诞下皇子,更能稳固地位的了。之后,在慈禧精心调理身体之后,她如愿诞下一子,这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

果然,母凭子贵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的,作为咸丰皇帝唯一儿子的生母,慈禧很快成为了贵妃。不过,要想成为皇帝心中不可替代的女人,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以色侍人者,能得几时好?一味地倚靠皇帝,远不如成为皇帝的依赖来得稳固。

如何做到让皇帝依赖自己呢?在这一方面,慈禧也确实是敢想敢做,她选择了风险最高、但回报最大的一条路——成为皇帝事业上的帮手。要知道"后宫嫔妃不得干政"是大清祖制,慈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的确很有魄力。

不过,慈禧赌对了。咸丰皇帝自继位后,国家就已经是个烂摊子了,太平天国、英法联军,内忧外患可谓是没完没了。而咸丰又是个胆识、谋略都很平庸的皇帝,对于千疮百孔的朝廷,他早就疲于应付,而对于慈禧的参谋帮助,他很是受用,自然对慈禧也更多了几分敬重和宠信。

慈禧,出身四品道员之家,却能凭借自己的才貌胆识获得皇帝的宠爱,最终在后宫中脱颖而出。之后的她一步步靠近权力,从参谋政事,到一掌大权,她两决皇储,三度垂帘,将帝国玩弄于股掌之间。是咸丰的宠信与依赖助长了慈禧的野心,不过,任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清腐朽衰败的命运终是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