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谢无量_丹青白石留海宿

爱字体2023-04-13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谢无量,丹青白石留海宿?上官婉儿被唐宗宗分为什么?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丑书?为什么书法一定要写出风格?谢无量,丹青白石留海宿?上联:丹青白石留海宿,下联:云章昌硕遇友
本文目录

谢无量,丹青白石留海宿?

上联:丹青白石留海宿,

谢无量_丹青白石留海宿

下联:云章昌硕遇友人。

对上联的理解是,“丹青”指“国画”;“白石”,很容易想到的是“齐白石”;那么“留海宿”,一定就是指的“刘海粟”。

那么下联,我准备以“金石”对“丹青”,但有个“石”字与上联重了,就考虑用“书法”对“国画”。

上联用“丹青”代表“国画”,那么“书法”有什么别称呢?一时还想不起来,查了一下,“书法”也有“云章、墨宝、芳墨”等称呼,虽然没有“丹青”那么让人觉得耳熟,但也可以拿来一用。所以,就用“云章”代表“书法”来对“丹青”代表的“国画”。

上联两个国画大家,那么下联用哪两个书法大家呢?开始时候想的是,王羲之,名气大,后来一想,齐白石和刘海粟都是近代的,就从近代书法家里找了一下,发现有人总结的近代十大书法家主要有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和李叔同。

那么就从里面找出了一代宗师吴昌硕和“当代草圣”于右任两个出来,像上联那样把于右任改成了遇友人,与上联留海宿,留在海边住下来有个对应。

不知道我这样思考对不对,希望能得到楹联高人的指导。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吴昌硕的书法:金石同寿。

喜欢+关注,分享更多!

上官婉儿被唐宗宗分为什么?

上官婉儿被唐中宗封为昭容。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亦多往来,屡次劝说韦皇后行武则天的故事,于是韦皇后上表请求规定全国士民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又请求规定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时才算成丁,到五十九岁就免除劳役,改易制度,用来收取人心民望,李显都准许了。

成就:

上官婉儿设立修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婉儿在这期间主持风雅,与学士争务华藻,写诗赛诗,对文人提拔奖掖。

近代文艺理论家谢无量称“婉儿承其祖,与诸学士争务华藻,沈、宋应制之作多经婉儿评定,当时以此相慕,遂成风俗,故律诗之成,上官祖孙功尤多也” 。

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名人辈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思想大解放时期。百家思想常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的代表人物通常被以“姓氏”加上“子”字来称呼,而其著作也多数以某子命名。

古代子为敬称,在子前加姓氏,表示尊敬

子,在古代可以用来称呼所有的成年男性。但是,多数时候,子是用来称呼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在子之前加上被称呼人的姓氏,以表示尊敬。

老子不被称为李子的问题由来

孔丘、墨翟、孙武等人,全都是子前加姓氏相称,以示敬重,那为什么老子却有点特殊呢?

引起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过大的缘故吧。

按照《史记》的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

老子,本名李耳,既然姓李,为什么不称之为“李子”呢?

老子可能本姓老,后来传为了姓李

很多后世学者经过考证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比较被认可的结论,老子应该姓老。直到现在,老姓依然存在。而老子,则被他们尊为姓氏的始祖。

根据东汉人应劭所辑录的《风俗通》,以及《山海经·大荒西经》等古籍所载,黄帝后裔颛顼有子,名曰“老童”。《左传》中也记载有春秋时的宋国有人名叫“老佐”。而在诸多的先秦著作中,比如《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等古籍中,皆有“老聃”的称谓。特别是在《庄子》中,有很多“老聃曰”,或者老聃做了什么的记述。

因此,老子应该姓老,本名老聃,所以,被尊称为“老子”。

之所以后来有了老子姓李之说,据学者考证,说是当时老和李同音,古人有通假,借字的习惯,就有人把老字写成了李字。自此,有了老子名叫李耳之说。

老子之所以被称为老子,也可能是倍加尊敬的意思

老子名李耳,如果称为“李子”,就跟叫“李子”的水果重名了。难道真是为了避免重名?这个还真有可能。

按照《史记索隐》的注解,老子姓李可能是因为,“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而《史记正义》则引用了《玄妙内篇》的记载,说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迺(读乃)割腋下而生”。

有老子的时候,中国早已经有了李树,而结的果子也叫李子。李树在中国差不多有三四千年之久的栽培历史,《诗经》之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华如桃李”之类的记载。

老子曾经做过周朝的藏书室官员,还做过“柱下史”,即后来的御史。因为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而且社会地位很高,颇受世人尊敬。正因为此,老子还曾被孔子问道。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之尊崇,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如果老子被称为“李子”,跟水果同名,确实有点欠妥。

中华文明中,尊老爱幼的传统,在周朝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老”字,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对上年纪人的尊称,如称某位长者为某老。老还有考的意思,即父亲的意思。

子是尊称,而老也是尊称,老子上了年纪之后,学识渊博,地位崇高,被称之为“老子”,可能也是人们将老子尊为自己的长者、前辈,尊上加尊的一种称呼。

而“老聃”之说,这里的“老”字也可能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即“长者”聃的意思。

也有传说中说是老子生下来就须发皆白,所以,才被称为“老”。这只是传说,并不可信。

不按子前加姓氏来做尊称的,还有一位,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本名王诩,又叫王禅,如果按照通常的尊称方式,应该叫“王子”才对。但是,“王子”的称呼另有用途,所以,人们才以鬼谷子所隐居的地方,称之为“鬼谷子”。

老子不称李子,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老子暗合《道德经》中的基本观念,老即父,子即子女,父子相传,不断转换,才会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以上仅是奕天个人的愚见,难免疏漏。不过,老子这名字,看来看去,都起的好呀。有了这个名字,再加上巨著《道德经》,老子不愧为天下第一,圣人之首呀。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丑书?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有思考有质量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我曾经迷惑过,和道友探讨过,如今我的理解…认为沃兴华的书法不是丑书。

多年以前看过沃兴华、曾翔、王庸几位老师的作品,那时候实在地说…觉得他们的字很“丑"!同时内心也很迷惑不解…为什么书坛偏偏让这种书风占有一席之地?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下图:沃兴华的书法)

近些年,我重读过了几回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发展史和古代书法理论,以及几本不同作者的书法美学理论书籍。才对其作品有了初步的理解。

沃兴华老师是一位历史系教授、书法博导,可以说书法功底是很深厚的。他的著作《中国书法史》我也曾拜读。他围绕着“明变、求因、评判"去写这部书法史,说明对中国

文字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入研究。正因为他深谙书法发展的变因,明白了书法逐渐退出实用领域而将登上纯粹艺术的舞台,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在不断追求创新!因此他在探索、推翻、尝试、实践…!

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兑变,也许是乐在苦中,也有成功的作品,亦有废纸如山。但面前的荒野总得走出一条路,那谁去拓荒?只有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去拓荒!难道不是吗?以沃兴华在教育界今天的名气和地位,就不算基本工资收入,今天写个二王体,明天写个米行书,也足以轻轻松松过上富足的生活,获得各种名和利,还何必…闭门苦挥毫,外面招嘲笑?

书法艺术中有悟的哲学,悟又分为狂悟和静悟。在崔树强的《黑白之间》一书中提到:“中唐以后,禅宗呵佛骂祖之风盛行,佛祖和经典成了禅家嘲弄对象,禅门狂人德山宣鉴几乎把佛家崇奉的对象骂了个遍。其实,在狂的形式背后是强烈地要回归到本真的自我”。

我们看看傅山的行草(如下图)。

第一眼看去时…荆棘丛中杂草生,再看两遍时…是豪情侠骨、满怀壮志!傅山的行楷写得不好吗?不,他临赵孟頫几可乱真,但他宁可写丑些而不能有谄媚之态,宁支离松散之象也不能轻佻浮滑,宁信笔直书也不矫揉造作、搔首弄姿,一切贵在自然。这里藏着时代背景的印记和作者的思想情怀!

再看看杨维帧的书法(如下图)

还有徐渭的书法(如下图)

诸如此类的作品,我们均要根据当时社会背景,作者的品格、个性特征、思想及其人生际遇和创作时的状态,去欣赏品味其把笔墨化为呐喊的声音。

凝聚了阅历和思想的艺术家的笔下…枯木、瘦马…均可成为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曾故意追求丑怪,但他并不避讳把面貌丑陋和悲惨人间事放入诗中,他的诗中…有瘦马、枯木、病榆、病马,但并不妨碍后世人们传诵千古,且列为经典!

当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非常强烈地要表达出内心声音的时候…怎么可能仍然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着呢!那些条条框框早已在几十年的磨练中化为了腕下的精灵。

沃兴华老师几十年对书法的思考、功力、阅历和思想,也不是我再长篇累牍能讲得清楚的!

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丑书呢?我个人认为…有条件而不临古帖的,有手却用脚写的,甚至身体健全也用口写、用鼻子…写的,这类绝对丑。

以上个人看法,抛砖以引玉,欢迎交流讨论。

为什么书法一定要写出风格?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书法一定要写出风格?”书法要写出风格,这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是对那些著名书法家的要求,是对大书法家的要求,是一种书法的理想境界。我们普通人学习书法并不要求你要写出风格。

为什么要对大书法家要求他们要写出风格呢?因为有风格才能有新的面貌,有新的面貌才能证明你在书法上创新的意义和开宗立派的价值。书法是一代一代积累起来的一座座艺术高峰,这些高峰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攀登可以超越的,只有大书法家才有希望登上这些艺术的巅峰,这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新。对于大书法家来说,他们是时代的引领者,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他们当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与历史上的一座座高峰并峙而立。你想一想,我们的书法作品,如果被大家一看,又是跟柳公权一样,或者是跟颜真卿写的一样,他怎么能称得上是大书法家呢?连自己的风格都没有,连自己的特色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创新。

弘一法师50岁之前的书法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就根本不配他的声望和地位,所以,对大书法家来说一定要求要有书法创新。而对于我们普通的人来说,就没有任何必要去创新或者形成自己的风格,你就是写的跟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一模一样,大家也会说,你写的太好了,你的书法太棒了。

但是,对于对大书法家来说,这就不行了,而且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必须重新开始,从头学起,才有希望形成自己的风格。

书法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建立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甚至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摸索与修炼才能够达到的。因此,这也是书法从继承到创新的一次新的超越,是非常不容易的。

30多岁就写下了著名书法作品《群鹅帖》的王献之,一生只活了40多岁,他的书法风格被称为“亚圣”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具有创新,能够自具有个人风格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用寥若星辰来形容了。而我们能够写书法或者善于书法的人可以用千千万万来形容,对于千千万万的书法家来说,我们不要求他有风格,但是我们很遗憾他没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他也成不了大书法家。

书法是一种大众行为,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书法,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写字,特别是我们中国人要把自己的汉字写好,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一面。写好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们的骄傲,这也是我们传统文人的一种优良传统,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法,我每天都要写字,尽管我们今天的人,写字写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一旦你写字了,写出来的字很难看或者不太好,这就会影响我们个人的自尊和自信的形象了,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我们要把人做好。

四十八岁的颜真卿写下了他的楷书经典之作《多宝塔》

作为很喜欢在书法上很努力的人来讲,书法的最高理想就是形成个人的风格,有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引领百代,这是所有的书法家的一个梦想,但这个梦想的实现确确实实是非常之艰辛的。

那么,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丑书吗?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有些人现在急于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其实形成个人的风格确确实实不是很困难,困难的是什么呢?是有书法的内涵,有书法之美,有书法的功力,有创新的智慧,这是书法创新的难点,也是书法风格形成的难点,绝不是随随便便就挥洒而就的那种创新。

把书法创新看得浮浮躁躁,简简单单平平庸庸,欲所欲为,这完全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也是对书法风格的一种误解。

50岁刚过的颜真卿,以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写下了他在中国行书史上的第二大行书《祭侄稿》

其实风格是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建立在个人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建立在人生修炼的基础上,建立在他的书法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个人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学习和修养才能有所成功。

但是今天,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创新,为了形成所谓自己的风格和面貌,或者是为了张扬自己有风格有面貌,就轻易的放弃了对传统的深刻的领会和研究,然后就抛出自己所谓的新风格新书法,这些书法当然从探索的角度来说也是应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把自己的探索或者不成功的探索当做一种美来张扬。当做一种创新,当做一种智慧来推行和宣扬,这完全是对风格的诋毁,也是对创新的诋毁,更是对创新的无知和侮辱,这是我们坚决要抵制的。

1088年,米芾写下了他的诗作和书法作品《蜀素帖》,当时他只有38岁

要创新就要冒险,有成功就有失败我们不能因为创新的路上有成功有失败,就认为创新一定就是丑书。丑书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说法。书法的风格可以多种多样,有些写的好,有些写的不好,有些我们还暂时无法认识到它的美学价值,有些可能是我们比较喜欢的美学价值,这些是可以长期争论的,至于说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这也是可以长期争论的,甚至于是可以长期并存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这非常正常的,我们不能用一家之言代替事实的存在。更不能用一家之言代替书法艺术多样性的存在。

书法创新之路是非常艰辛的,是需要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每一个人在这条路上行走的速度的可能不太一样,有的人坚守了一辈子的传统,也没有自己的什么创新,但是到了晚年却突然有了自己的书法面貌了,这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也有的人学了那么几十年,甚至于只有很短的时间,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书法的面貌。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非常独特,他的书法元素来源于篆书和隶书

还有的人一边在学习一边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书法的创新尽管很难,但是也不是不可企及,无法攀登的一条路,只要有志于书法的创新,就完全有可能成功。

我们通过对大量的创新成功的案例研究来看,凡是能够创新的,他们都是能够领悟到传统书法里边的基本原理,善于对书法的原理进行有效的运用,因此就能够很快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而且他的创新之路也是非常容易的。

比如说,在古代王献之30多岁就成为著名书法家了,宋代的米芾也是38岁就写下了《蜀素帖》这样的行书经典书法作品。颜真卿也是在40多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著名的楷书《多宝塔》,然而仅仅过了不到10年的时间,他又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除了《兰亭序》之外最伟大的一件书法作品《祭侄稿》。你们看看,从年龄上来说,是不是一个人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一定要奋斗到七十岁,八十岁啊?完全不一定是这样的呀!

可是传统功底很深厚的一位书法家,曾经与米芾齐名,他一辈子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的风格,他就是北宋书法家薛绍彭。

米芾的书法用笔恣意挥洒,被后世认为是书法“尚意”的代表,就是个性张扬派

古代的书法家是这样,那么现代的书法家有没有这样的,当然也有,例如李叔同先生就是弘一法师,他也是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书法风格。1918年30岁的李叔同出家以后,还维持了一段时间,他原来的魏碑风格,但是大约10年之后,在1928—1932年间,他的书法就逐步形成了所谓的弘一法师体。当时他也只有40多岁。到了晚年,他还不到60岁就已经具有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而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为著名画家,范曾的书法一直是被病垢的,他的书法风格当然很明显,但是书法内涵明显不足

所以说,学习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要看的那么神秘,只要我们按照书法的原理来创作书法,就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我们老是按照传统的一成不变,某一笔必须像某某,某一画必须像某某某,我们这样学下去,出血是可以的,但是一直都这样去学,就学不到创新的能力,也不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一生都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而这样的例子是最多的。

当然了,我们也不要把书法的风格看的那么重要,其实书法有没有自己的风格也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书法有风格是对大书法家的要求,我们普通人没有自己的风格,能不能成为书法家呢?当然也可以,书法是向着两个维度发展的,一个方面,从传统的深度上再去开拓它,也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自己的特色;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传统里边跳出来,高于传统或者跟传统不不一样,也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清代的金冬心、郑板桥就是这样的书法家 。

金农深入传统大胆革新,写出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所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我们继承传统上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可以通过专于一家形成自己的风格,总而言之,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在传统上生下功夫,只有传统的功夫深,对书法的原理做了深入的研究,那么我们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形成自己的风格就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书法特点,这些个性和特点本身就是他们的风格。而那些过于恪守传统的人,他们是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的。

但是,一定要记住:风格是有价值的,风格是有底蕴的风格,不是建立在浮躁的表面上的风格,任何建立在表面上风格的书法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说大家非常病垢的画家范曾先生的书法,就是风格不成功的一例,因为范曾的书法确实有风格,但是他的书法没有任何的书法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