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globus_美国留学毕业生留美好就业吗

爱字体2023-05-01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globus,美国留学毕业生留美好就业吗?为何一个前任间谍会引起英国与俄罗斯互相攻讦?默克尔为何成为政坛常青树?哈佛耶鲁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你对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事件怎么看?globus,美
本文目录

globus,美国留学毕业生留美好就业吗?

如果你是一名美国留学生,毕业后有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但是在美临时工作资格眼看就要到头,又没拿到正式工作签证。可你还想留在美国,这时该怎么办?

globus_美国留学毕业生留美好就业吗

此时你看到有一所大学,它受到多所官方机构的真实认证,校长还和你担保课业不会影响工作,只需要付相对很少的学费,就可以以学生身份继续合法地在美工作了。你会不会动心?

有几百名来自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留学生,面对这样的机会时,动心了。

截止2月11日,他们当中已经有146人被捕。

一个典型情况是,被捕的留学生曾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利用学生期间及毕业后的临时工作资格,他找到了一份工作,甚至月薪可达3500美金。但和很多人一样,临时资格到期后,他并没有抽到正式的工作签证(H-1B)。

2017年4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收紧H1-B签证的发放 / 网络

摆在他面前的选择似乎只剩下非法留美,或者回到一个他不想回去的地方。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朋友提及了一所大学——法明顿大学(University of Farmington),学费便宜,而且认证齐全。

这名留学生在一番研究后惊喜地发现,该大学据称历史悠久,还有包括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以下简称移民局)的认证。官网的首页是一群学生坐在课堂上,拿着笔看着书。

“法明顿大学”首页,目前已被撤下 / 网络

联系学校后,他便收到了校长的邮件,邮件上写道:“很高兴与你交谈,感谢你最近对法明顿大学的兴趣,这是一所全国认可的商业和STEM机构。在法明顿大学,我们创造了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将传统教学与全职专业经验教学相结合。我们提供灵活的课程安排,并专注为不想中断职业生涯的学生服务。”

注: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四个学科的首字母缩略字,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这几块的发展,也给了从事这些方面的留学生更优的签证待遇。比如毕业后临时留美工作的时间许可STEM专业一般为3年,而其余专业只有1年。

“我们获得职业学校和学院认证委员会的认可,并由密歇根州许可与监管事务部授权为私立高等教育学院。”邮件底部的签名档写着:“一家获得美国国土安全部授权,招收国际学生的被认可机构。”上网确认之后,法明顿大学确实都在这些认证机构的名单里。

最令人心动的是,该大学的硕士项目学费大约只需每月一千美金,几乎是其他同等项目的一半。在交了一百美金申请费和申请表格后,他第二天就收到了录取通知。

这名学生可能全然没有想到,他会因此被关进拘留所,两手空空地被遣返回国,面对巨额学生贷款无法偿还。

一位印度留学生在被遣返回国后,他与他的家庭被要求四个月内还清贷款本金和利息,否则他们用于抵押的土地就会被没收。

以上,是根据《印度斯坦时报》对一名学生的采访内容整合而成。而与该学生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很多很多人。

真实的陷阱

所谓的法明顿大学,其实是一所由国土安全部卧底人员设立的假学校。他们声称这是专门用于识别那些意图通过学生签证来进行移民欺诈的人。这座学校没有教师,没有课程,也没有职员。

根据公布的对学生的起诉书,法明顿大学设立于2015年,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局的一个名为“追纸“(Paper Chase)的秘密行动,旨在识别从事移民欺诈的中介和个体。

联邦特工会假扮成学校领导,与已注册的和潜在的学生沟通。他们与中介合作,提供虚假材料,让注册的学生能够顺利获得合法工作与身份。

国土安全部在2016进行类似操作时设立的假大学——北新泽西大学的网站 / 视觉中国

根据BBC消息,1月30日时在法明顿大学注册的学生中已经有130人被拘捕,其中绝大多数是印度学生,也有消息说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学生。截止2月11日,被拘留人数上升至146人。

八名中介在此次大规模拘捕中同时被指控。2017年2月,法明顿大学的学生Sama联系学校,要求以带来新学生为交换少付学费。

随后若干人也向校方提出了相似条件。这些成为中介的人并不知道法明顿大学是国土安全部设立的假学校。2017年末开始,他们开始从学校(也就是移民局)获得报酬。Sama分别在2018年的1月和6月各获得了两万美金。

联邦检察官声称,在法明顿大学注册的六百多名学生都知道这是一个假学校,是用来骗取签证的。

法明顿大学已经被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关闭,选校官网也被撤下 / 美国国土安全部

但是多方媒体披露出的资料呈现出了故事的另一面:这所假学校,实在是太真了。

首先,所有学校生成的认证都是真实可查的。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国土安全部授意他们将法明顿大学放入通过认证的名单里。

类似操作也发生在两年前的北新泽西大学卧底行动中。但同样是国土安全部设立的假大学,这次的逮捕规模要大得多。

第二,不是所有学生都知晓,这是一所不会开课的假学校。Detroit Free Press搜集到的入学后的邮件往来显示,许多学生发现学校并没有开课,但是校方一直告诉他们,马上就会开始上课了,并且向学生保证一切都好,他们完全遵守了移民法律。

BBC采访到的一位学生表示:“我打了网站上的电话号码,询问课程的事情。我被告知,他们排好课程就会告诉我。”随后,他自己没有过任何怀疑就付了学费,然后等开课等了超过一年。

第三,那些没有上课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违反移民法。“校长”在给学生的邮件中介绍道:“在很多情况下,你之前的硕士学位学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可以代替传统的课业,应用于第二个硕士学位。”也就是说,学生被告知只工作、不上课也可以获得学位。

伯克利的一位移民律师说:“这是一个包装的非常好的网站。看上去和真的学校一样。我觉得很多学生是被利用了,或者说是被一所看似合法的学校所吸引。”

被“法明顿大学”宣传为大学校园的建筑,事后被证明和该学校没有任何关系 / 网络

在法明顿大学注册的六百多名学生是否都有着主观欺诈的意图? 印度媒体认为许多学生是受骗方。有法学院教授这样评价:“这场政府主导的骗局很明显不是为了抓捕真正的违法者,而是为了在移民系统里造成恐慌。”

上周四,四名众议院代表致信国土安全部和移民局,表达对此事做法的担忧。印度政府也通过其对外事务部的一封信中表示了担忧。

印有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标志的巴士 / 网络

另一方面,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向《印度斯坦时报》表示:“这个项目的所有参加者都知道,法明顿大学没有导师,也没有课程,也知道自己在实施违法行为,意图通过诈骗手段逗留在美国。”

韦恩州立大学法学教授,前联邦检察官彼得·亨宁(Peter Henning)认为:“这种方式很有创意,而且不是钓鱼执法。政府可以放出这种诱饵,但这取决于被告是否接下。”

在美国,执法人员钓鱼执法是违法的,但要构成钓鱼执法,仅仅提供犯罪机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恐吓、欺骗、怂恿等进一步的行为(repungent behavior)。

亨宁认为移民局设立假大学的做法仅提供了犯罪机会,但有别的声音认为,学校网站提供的虚假信息已经构成了欺诈。

毕竟,当执法机关扮成骗子,骗局就会变得很难抵挡。

世界说

李钊成

责任编辑 | 朱 凯

运营编辑 | 贾珍珍

版面编辑 | 彭宁楠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谢绝商用

如需转载请私信

微博 @世界说globusnews

了解全球局势,世界趣闻,微信关注一个就够了:世界说(ID:globusnews)

为何一个前任间谍会引起英国与俄罗斯互相攻讦?

由英国突然爆发出来的这个毒杀“双面间谍”事件,使得整个国际上颇感意外。英国的外交行为使得外界大惑不解,认为英国人有点小题大做,一般国家之间发生间谍案件,并不是新鲜事。特别是英国与俄罗斯两国历来关系素来不好,双方领导人除了在国际场合,很少有互相来往访问。去年底英国 外交大臣约翰逊,是在相隔了足有5年多的时间,才去访问了俄罗斯。

这是2012年以来的第一次访问,在正常国家关系中是非常少见的。 英俄两国不和睦由来已久,可以说除了在二战中两国有过合作之外,大多数时期里英俄分属两个对立阵营。 但是尽管由于两国关系有历史上的原因,两国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有时甚至是严重对立。但并不能说3月12日英国突然因为毒杀“双面间谍”事件,针对俄罗斯发出外交上的最后通牒是正常的,还是非常令人意外的。这不像是正常的外交行为,英国的这个外交动作有点过大。

紧接着英国又因俄罗斯没有在规定的24小时之内,给予答复英国宣布驱逐23名俄罗斯外交官员。并且英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俄罗斯毒杀间谍的恶劣行为。英国的这一招接着一招,令世人有点还来不及反应。因为所谓的俄罗斯毒杀间谍斯克里帕尔事件,美法德三个国家在第一时间表示,完全支持英国的举动,并且强烈谴责俄罗斯的行为。

据美联社报道,美英法德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指责俄罗斯是杀害前间谍斯克里帕尔的幕后黑手,并认为是遭受了神经毒剂袭击。四国把这个事件升级到是二战以来,欧洲首例发现的严重事件。使用神经毒剂对英国的攻击,从而是俄罗斯对英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间谍事件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甚至有点不可思议。 当然现在还不能肯定说俄罗斯就是毒杀案件的幕后黑手,但是以英国警方列举的所有线索都指向了俄罗斯。

无论是毒杀双面间谍的动机,以及这种神经毒剂的性质,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这种剧毒的神经毒剂是受到国际化武条约禁止使用的毒剂,所以英国人才把毒杀间谍事件,看作是对英国领土主权的侵犯。虽然英国对这个间谍事件有点小题大做了点,但与国际化武条约中禁止使用的条文也能扯上一点。 从去年底以来,英俄两国关系正在逐步缓和,两国外长也在陆续互访,俄罗斯外长本来近期计划访问英国之行,已经因为发生毒杀间谍事件被取消。

谁都没有料到毒杀间谍事件,英国能够在世界上掀起如此轩然大波,一下子把普京把俄罗斯推到了被告台上。特雷沙.梅尽情的羞辱了普京,妖魔化了俄罗斯。 如果英国仅仅是从这个意图说,英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尽管俄罗斯可以解释,可以争辩甚至可以洗刷。但是世界上估计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相信原告指控的。何况俄罗斯在对待叛逃间谍的历史上,不止一次有这样的指控。

而且正因为英俄有着几乎敌对的关系,俄罗斯的叛逃者,不管是政界的异见人士和商界的金融寡头,以及情报人员很少有去美国,大都是向英国逃亡。 毒杀叛逃间谍的事件以前都有发生过,如前叛逃者利特维年科甚至死于放射性物质钋的毒杀,为此俄罗斯也曾经受到过英国的指控。因为立案举证困难,一些案件总是不了了之。

这一次英国3月12日利用毒杀间谍事件,在临近俄罗斯总统大选3月18日的节骨点上,肯定不是一般普通的愤怒行为,可以说政治意味浓厚。英国不是一般的无谋小国,英国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对外关系非常的讲究谋略,在欧洲大陆至今无人能敌。一般英国政府的对外关系都是经过精确的盘算,从来没有冲动的莽夫行为,这一次针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外交抗议举动,应该也不例外。

不是一定要说英国人这里面有什么阴谋论,但是这个时间节点太巧了。由英国人出面,美法德紧接着跟在后面呼应,可以说现在世界所有的主流媒体都站在英国一边。俄罗斯虽然也态度强硬,但还是处于百口难辩的境况。 美欧与普京执政的俄罗斯交往了这么多年,对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影响毫无办法,已经是十分的憎恨和厌恶了。美欧明白从3月18日以后,又要面对普京执政的俄罗斯起码又是六年时间。

虽然没有办法从内部搞垮俄罗斯,那就从外围利用一切手段丑化诋毁普京。充分利用这一事件使得普京成为一个负面人物,从下一个任期开始普京面临美欧西方将是最严峻的局面。俄罗斯近几年经济发展已经深陷泥潭,美欧西方利用英国的毒杀间谍事件再一次团结动员起来,使得欧盟中有一些想发展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政治人物,断绝念想。

综上所述,美欧西方的阴谋论并没有走远,在现实中还在娴熟的运用。这一次英国发起针对俄罗斯的毒杀双面间谍案,引起的严重外交事件就可以这样来分析。这已经不是英国一家的事,牵涉到美欧西方的共同利益因素在内。

默克尔为何成为政坛常青树?

【写在前面】

默克尔迎来4.0时代,她的“政治自信”靠的是“中庸之道”。默克尔治下的德国经济连年增长,这是默克尔被选民们认可最重要的原因。稳定、可靠、有政绩、有智慧,是选民们提到默克尔时最常使用的几个词。默克尔通过难民政策吸引到不少对难民持同情态度的左翼选票,但她因此失去的基民盟选民恐怕更多。他们大多数流向了极右翼另类选择党。默克尔赢了,但赢面比预期要差一点。了解全球局势,世界趣闻,微信关注一个就够了:世界说(ID:globusnews)

世 界 说 王 罄

发自 德国 法兰克福

已经执掌了德国12年之久的默克尔,又要连任了。

刚刚结束的德国大选,与最近一年来在美国、荷兰、法国、英国先后举行的选举相比,显得缺乏戏剧性。“无聊”、“沉闷”是媒体最常用的形容词:民调机构早早预测了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CDU)将大幅领先于其他对手,默克尔本人成为总理几乎毫无悬念。选举观察家甚至从一开始,就只把重点放在了组阁和反对党的问题上。

然而,如果把时钟拨回到两年以前,光景却十分迥异:在2015年、2016年间,当默克尔决定要向百万难民打开德国大门时,当科隆教堂性侵案、柏林圣诞市场恐袭案先后引发了关于移民的巨大争论时,当难民安置引爆了欧盟成员国间矛盾时,针对默克尔的批评一时间甚嚣尘上,默克尔在国内民调中的支持率一度降至最低点。知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甚至称她是“比伊斯兰国更严重的威胁”,许多人相信,2017年大选就是“默克尔的讣告”。

△ 2015年,叙利亚难民排队通往德国边境,作者:Mstyslav Chernov,CC by 4

从“分裂欧洲的罪人”到再次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过去的两年里,默克尔经历了什么、德国又发生了什么?难民问题是默克尔的危机、还是契机?德国民众如何看待默克尔、以及她的超长任期?民粹力量虽未掌权但已悄然壮大,默克尔的新挑战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汉堡的选区,探访了柏林的党派总部,也来到了巴伐利亚的竞选现场。这中间,有默克尔坚定的支持者、狂热的反对者,也有不少只是投给了“稳定着前行”的人。

“默棱两可”:默克尔的中庸之道

距离投票还有四天的时候,在德国汉堡,我第一次见到了默克尔和她的支持者。那是一场为大选造势的基民盟集会,地点颇为用心地选在了易北河边的鱼市:汉堡是北部要港,渔业发达,易北河在这里汇入北海。

△ 默克尔在汉堡集会上,王磬摄

鱼市里人头攒动,默克尔身着低调的灰绿色小西服,朝选民挥了挥手,开始谈论颇有争议的“易北河浚深”工程。“易北河的河道必须疏浚、挖深,汉堡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国际大港口。绿党说这会破坏环境,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她的语气里没有犹豫,场内掌声雷动。

但比场内掌声更热烈的是场外的嘘声和口哨声。各路反对者比支持者们更早地来到了现场:知名的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抗议默克尔的核立场;而以反伊斯兰、反移民为宗旨的新纳粹势力Pegida,直指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标语写着,“默克尔该滚蛋了”。

一个极左,一个极右,却在反对默克尔这一点上达成了微妙的共识。

“一个在舞台中央活跃了十二年的人,你总能找到她身上让你不喜欢的地方。”左翼青年Joost在集会场外里对我说。这位土生土长的汉堡人,对于默克尔孜孜不倦地宣扬家庭价值观非常无感,也不喜欢她在性别议题上的保守。

另一位汉堡青年Thorben,则觉得默克尔多年以来“都没什么创新意识”。富裕的港口城市汉堡,充满着自由和进步主义的气息,看得出,默克尔代表的宗教传统价值观在这里的年轻人中并不那么受欢迎,尽管她就出生在这里。

而在两天之后的一封邮件里,Oskar,一位来自巴伐利亚地区的企业主告诉我,他虽然还是会给默克尔投票,但觉得默克尔在性别议题上的立场“有点进步过头了”、“完全没有一位保守派政治家应有的样子”。巴伐利亚是基民盟姐妹党基社盟(CSU)的根据地,以保守的天主教立场著称,也是默克尔的民意基本盘。

△ 基民盟(CDU)-基社盟(CSU)联合的标志

这种冲突,可以说是默克尔多年以来公众评价的一个缩影:左派批评她太保守,而右派批评她太激进。老年人觉得她立场不坚定,变来变去。年轻人觉得她太陈旧,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政治家,而这个世纪的人“应该谈论动物保护、废核和性少数群体”。

默克尔似乎总在中间某处游走。这种“模糊”有她某种程度上的刻意为之,这让她与经常冲动做决定的施罗德有着天壤之别。跟随采访了默克尔长达25年之久的德国记者科内琉斯在《默克尔传》里写道:拥有量子化学博士学位的她,“敏捷且安静”,“她由衷地认同沉默寡言,她自己也一向守口如瓶。”一位和默克尔同处基民盟/基社盟的青年党员则这样表示:“默克尔不善于发起党内的讨论。她总是等着矛盾的各方都表达意见之后,再静观其变,最后或许给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

德语里甚至为她创造了一个词“默棱两可”(Merkeln),意为“不决定、不表态”。不用说,这带着嘲讽的意味,批评她是一位没有立场、投机取巧的政客。

但在另一些人看来,“默棱两可”恰恰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素质。“默克尔并不需要像在美国那样,通过高调表态来塑造个人英雄的形象。在德国,她的任务是组阁。她需要有团结左右的能力。”不莱梅大学的比较政治研究学者Marion Muller告诉我。“对默克尔来说,没什么是不能谈的。”

左右为难:难民、东德与巴伐利亚

2015年的难民危机造就了默克尔作为“英雄”的国际形象——当然,在她的反对者那里,这是她作为“罪人”的开端。她似乎收起了“默棱两可”的人格,果断坚决,力排众议,向难民打开德国的大门,并试图说服其他欧洲盟友。

媒体常常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很小的时候,默克尔就随做牧师的父亲一起从易北河岸的汉堡搬到了前东德小镇Templin,度过了许多年在东德秘密警察监视下的生活。一句后来广被引用的话是,默克尔说,“我在高墙之后生活了太久,以至于我永远不想让那些日子再回来。”

前东德与易北河东岸地区有很大程度的重合,这使得易北河不只是德国最重要的水路运输、也是文化分界。许多研究表明,尽管德国统一已逾三十年,东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极不平等,两边民众对于社会的认识也仍有较大的鸿沟。

△ 易北河与东西德的分界,来源:Bicyclegermany网页截图

“东德民众对民主的看法,与匈牙利等前苏联国家存在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柏林自由大学全球政治中心主任Klaus Segbers告诉我。

△ 西德(黄)与前东德(红)地区GDP差异,来源:Eurostat网页截图

默克尔的前东德背景常被用来解释她在难民议题上的仁慈。然而,那些对她的难民政策最顽强的抵抗中,却有不少是来自前东德的力量。汉堡集会外抗议的新纳粹组织Pegida,就成立于前东德重镇德累斯顿。而同样以反移民、反欧洲为己任的极右翼民粹政党另类选择党,则正在将前东德地区变成自己的铁票仓。历史上,这里长期是重视分配公平的左翼党(die Linke)的基地;而现在,则是极右翼民粹政党的舞台。

△ 另类选择党(蓝)今年在前东德地区赢得21.5%选票位列第二,高于全国平均,来源:Infratest Dimap网页截图

在南部的巴伐利亚,默克尔也遭遇了来自姐妹党基社盟的挑战。

巴伐利亚是基社盟的大本营,德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本土认同非常强大,有着保守的天主教文化。作为难民们涌入德国的第一站,默克尔的政策自然引起了本地社群的强烈反弹。出身巴伐利亚、曾称默克尔为“小姑娘”的前总理科尔就坚定地反对她的难民政策:“我们的核心是犹太-基督文化,移民的涌入将极大地破坏这一点。”

但最有杀伤力的反对恐怕还是要数基社盟党主席、巴伐利亚州长Horst Seehofer,一位强硬的保守主义者。他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默克尔、又在党内多方设卡,要求她限制难民人数,这被认为是基社盟对基民盟的“公开背叛”。

“其实对默克尔来说,当时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如何保住自己在党内的位置。最大的敌人来自于她自己的阵营。”政治研究学者Marion Muller分析道。

△ 基社盟主席Seehofer(左)与默克尔 作者:Harald Bischoff CC by 3

左右逢源:下一个四年,默克尔的“制度自信”?

“是什么让默克尔得以平稳度过难民危机?”

当我向多位采访对象抛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答大概包括:客观上的难民数量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德国经济繁荣、失业率低、人民对现状基本满意;德国人仍有二战时纳粹历史的包袱。

默克尔治下的德国经济连年增长,这是默克尔被选民们认可最重要的原因。稳定、可靠、有政绩、有智慧,是选民们提到默克尔时最常使用的几个词。

△ 德国2005-2016GDP变化,来源:OECD网页截图

Florian是汉堡大选经济方向的研究员,他曾在自由民主党工作多年,但这次大选考虑投给默克尔。他转变的原因是,“默克尔是所有候选人中最能胜任的”。而一位居住在慕尼黑的前越南难民则表示,默克尔治下生活一切都很好,“很感恩,没有什么特别希望改变的”。

除此之外,默克尔及时调整难民问题立场,也被认为是一个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最能体现她的政治家本质。默克尔对难民数量的控制非常有策略性。一方面,默克尔推动欧盟与土耳其达成协议,关闭了难民从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的路线,控制了远渡的难民人数;另一方面,默克尔就难民安置的问题向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施压。在各大竞选现场,她的官方表态则是,“发生在2015年的事,不会、不该也不能再发生”。

“跟外界的印象不太一样,默克尔并没有在执行一套开放边界的策略,这其实完全符合了德国国民心态。很多人喜欢看到德国作为人道援助典范的样子,但同时,他们也知道这个国家不会继续欢迎更多难民。这种双重心态正好是默克尔在刻意迎合的。”作家Robin如此分析。此前,他写作了一本关于德国政府如何处理难民危机的畅销书。“这样,她就可以既不得罪右翼选民,又不给左翼留下批评的口实。”

△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德国的中间选民比重最大

来源:Catherine de Vries and Isabell Hoffmann, Bertelsmann Stiftung, “A Source of Stability? German and European Public Opinion in Times of Political Polarisation,”报告截图

“左右逢源”也是基民盟近些年来的写照:它正在越来越往政治光谱的中间靠拢。基民盟与它的左翼对手、也是执政盟友SPD在许多议题上的立场相融合。这种融合对于基民盟的好处看起来比SPD要大得多。

在舒尔茨位于柏林御林广场的选前造势活动上,我遇到了SPD的支持者Rita。她抱怨到,SPD估计没戏了,“舒尔茨最要命的问题就是,你说不出他跟默克尔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SPD的候选人舒尔茨被认为是默克尔最大的竞选对手,回到德国政坛前的职位是欧洲议会议长,在亲欧、难民等关键议题上跟默克尔立场非常接近。《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不管默克尔和舒尔茨如何努力,他们也无法让气氛火热起来。他们之间的政治分歧不是一条鸿沟,而只是一条小溪。”

△ 社民党领袖舒尔茨演讲现场,王磬摄

绿党支持者Petra告诉我,他此前从没想过自己会给基民盟投票。但在看到默克尔在难民危机面前顶住压力之后,他改变了主意:“如果更多的选票可以让她的政府更好地执行难民政策,我想我会去给她投一票。”

默克尔通过难民政策吸引到不少对难民持同情态度的左翼选票,但她因此失去的基民盟选民恐怕更多。他们大多数流向了极右翼另类选择党。在巴伐利亚的最后一场造势上,一位年轻的抗议者表示,“以基民盟为首的执政大联盟要为另类选择党这样的极右翼势力的崛起负责。如果不是他们的无能,极右翼势力不会有机可乘,获得一批无处泄愤的人的支持。”

△ 出口民调预测基民盟/基社盟将成最大党,社民党第二,极右翼另类选择党初入议会,位列第三,来源:Guardian网页截图

投票日当天,在位于柏林西边的基民盟总部会场外,我遇到了Frey。他是德国一家报纸的政治记者,在中国也呆过一阵。出口民调刚刚公布,默克尔赢了,但赢面比预期要差一点。

“大多数民众投给了’继续前行’(continuity),但主流政党确实也要反思极右翼是如何做大做强的。”Frey说。

“默克尔要成为民主国家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了。一个人掌权这么多年,会不会是对德国民主的伤害?”

“我觉得不会。在你们中国,这大概叫‘制度自信’?”

Frey转过头,会场里面,默克尔即将发表胜选演讲。很快,掌声响了起来。

(感谢德国专员蒙页为本文作出贡献)

了解全球局势,世界趣闻,微信关注一个就够了:世界说(ID:globusnews)

哈佛耶鲁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2017年4月,耶鲁大学宣布任命千明宇(Marvin Chun)为本科学院院长,这一消息在美国的亚裔群体中掀起了不小的震动。在耶鲁大学316年的历史中,首次有亚裔担任如此高级的职位。

千明宇出生于美国,12岁时返回韩国,在延世大学取得了心理学本科及硕士学位。此后,他于麻省理工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后研究。1996年至今,他先后在耶鲁大学和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任教,并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研究心理学家协会(Societ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ists)的研究员。3月22日,在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带领数名院长和教授访问北京时,世界说对他进行了专访。

世界说专访千明宇 来源:黄姝伦

通识与多元:什么是耶鲁的校园文化?

在采访中,千明宇首先解答了大众对耶鲁大学最好奇的问题之一,耶鲁大学的本科学院如何衡量学生的资质和潜力。千明宇表示,耶鲁在学生中最看重的特质之一就是广泛的好奇心,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某一学科。二是多样性,学生群体应该像真实世界一样多元化,有来自不同种族、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三是公民意识,“我们希望录取能在毕业后做好准备对世界作出贡献的学生。我们会选择能够为耶鲁社区带来贡献,拥有公民意识和领袖意识的学生。”

耶鲁大学的核心学科(core curriculum)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自身专攻的学科之外,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都要修够一定的学分。以这类要求为代表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耶鲁等美国精英院校始终贯彻的教育哲学。有观点认为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这种通识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就业技能训练。

对此千明宇表示,耶鲁大学并不是一所职业训练学校。 “世界是不断改变的,在你50年的职业生涯中,你的职业不会一成不变。我们认为通识教育能够提供可以灵活转化的基础技能。虽然在刚刚毕业时你的准备可能没有那么充分,但是未来你将能更好地适应其他职业和行业的不同要求。”

耶鲁大学校园 来源:耶鲁大学官网

耶鲁大学另一特色制度则是从1933年开始实行的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制度。耶鲁希望效仿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在课堂之外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每个本科学生都会在入学时被随机分配到14所住宿学院中的一所,入学的前两年必须住在学院内,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健身房和其他活动设施。

在千明宇看来,许多学习的过程是在课堂以外发生的,这让学院制在美国当下愈发两极化的政治氛围里更显重要。“在真实世界中学生需要理解来自对立面的意见,而大学就应该是这样沟通发生的地方。在耶鲁,学生可以将课堂上的辩论和对话带到学院食堂、宿舍,在社区氛围下进一步了解彼此的分歧和出发点。”

美国高校落地亚洲

在到访北京前,千明宇首先去了新加坡,考察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的办学情况。该学院于2011年建立,耗资3.1亿新币(约合14.9亿人民币)。这是历史首次有常青藤(Ivy League)高校在美国之外建立分校。学院从2013年开始招生,预计未来将容纳4个年级共1000名学生就学,学院中新加坡学生和国际学生比例约为6:4。

谈及联合办学的初衷,千明宇表示,囿于本校有限的规模,耶鲁每年都会拒绝一些相当优秀的申请者,在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下设立新学院将让更多学生享受耶鲁的教育模式和资源。学院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去耶鲁学院进行一年的交换,通识教育和住宿学院制度也能在亚洲得到更好的传播。此次合作是一个“完美的匹配”,随着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来自亚洲的申请者也逐年增加,一个位于亚洲的校园能更好地服务亚洲学生。

学院效果图 来源: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官网

耶鲁大学也并非唯一在亚洲建立校区的美国院校。纽约大学于2012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纽约大学上海分校(NYU Shanghai),杜克大学则于2013年和武汉大学合作建立了昆山杜克大学(Duke Kunshan University)。相比于在欧洲独立建设校区的运营方式,美国大学在亚洲几乎都选择了和当地公立院校合办。千明宇表示:“当两所学校在价值观和发展策略上相匹配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这不常见,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努力、资源和政府支持。我认为没有一家私立机构能承担如此大的开支和投入。”同时他也表示,耶鲁暂时没有在中国建立校区的计划。

校产基金:耶鲁的生意经

不同于大部分中国高校,耶鲁大学是私立院校,不从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获得资助,主要收入来源为校产基金(University Endowment)、社会捐献和学费。2017年耶鲁校产基金总额达到2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哈佛大学的370亿美元。每年,耶鲁大学会从校产基金中支取5%用作该年度的运营花销。“校产基金是我们的未来,校产基金的目标是永远保护耶鲁的教育。”本科学院占比最高的支出为助学金(Financial Aid),它为超过50%的学生提供了经济援助,平均金额为五万美金。

私立院校的长处在于招生和行政上的独立性,可以在各州和各国自由进行录取。如2016年,耶鲁学院有11%的国际学生,而公立大学如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国际学生比例为5.3%。作为典型的公立大学,2015年弗吉尼亚大学从州政府获得了1.4亿美元的拨款(约为总支出的10.3%),但2015年入学入学的学生中有70%都来自于本州。

耶鲁大学投资组合 来源:耶鲁大学官网

为了保证校产基金的永续,投资管理就格外重要。耶鲁校产基金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David F. Swenson)于1985年上任,他采用均值方差分析的投资模型,通过分散和多样投资保证了耶鲁校产基金的高回报率。在1997-2017年,耶鲁校产基金的20年年均回报率达到12.1%,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名列前茅。

与以内部风投基金模式运营、直接投资市场的哈佛校产基金不同,斯文森管理下的耶鲁校产基金不直接参与投资市场,而是对合适的外部基金进行投资。

耶鲁与中国:“钱留耶鲁,中国受益”

耶鲁的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校友捐献。校友捐献在美国是一个悠久的传统,近年也开始在中国兴起。2010年,耶鲁管理学院02届校友、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宣布向耶鲁管理学院捐款8,888,888美元(约合5500万人民币)。这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风波,有网友批评张磊应该将这笔款项捐赠给中国院校,而不是一所毫无关联的美国院校。张磊曾向耶鲁校报(Yale News)表示,从前在和中国的往来中,耶鲁通常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他希望这笔捐款能够开启一段双方平等的关系。

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宣布向耶鲁大学法学院捐款3千万美元(约合2亿人民币),建立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Paul Tsai China Center),纪念他的父亲蔡中曾。蔡中曾和蔡崇信分别是1957届和1990届的耶鲁法学院毕业生。

蔡中曾、蔡崇信父子合影 来源:耶鲁法学院官网

对此,千明宇表示:“我们非常感谢来自中国的捐款。耶鲁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如果你拥有一定的资源且意识到耶鲁同样服务于来自你祖国的学生,那么我们很感激他们的慷慨,这让我们能继续支持更多来自中国的学生。虽然这些钱进入了一家美国的学校,但它带来的效益是服务于中国的。”

最后,千明宇为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给出了建议:“如果你花了一大笔钱来到美国,你应该融入你身边的所有同学,不要只和跟你有同样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这不代表你要放弃你的身份,你要努力用你的文化背景作出更多的贡献。多样性是美国教育的价值和美丽所在。”

世界说

车钦仪

责任编辑 | 徐一彤

运营编辑 | 梅琼予 贾珍珍

版面编辑 | 彭宁楠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谢绝商用

如需转载请私信

微博 @世界说globusnews

你对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事件怎么看?

作者: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看法。

截至美国当地时间10月2号下午1点,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已经造成至少59人死亡,527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枪击案。

500多人伤亡的总数,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从3月20日打响,到4月15日小布什宣布控制伊拉克全境,美军也仅仅伤亡了500多人。也就是说,这次枪击给美国造成的伤亡相当于一场中型战争。

拉斯维加斯大都会警察局确认枪手为64岁的白人男性史蒂文·帕多克。警方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并没有记录显示帕多克同恐怖主义有牵连,对帕多克的家进行搜查发现“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住宅”。

帕多克的弟弟在枪击案后接受FBI探员询问时表示,“他平时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暴力倾向,连人都没打过,没有加入过任何组织或团体。”

凶手是“一个普通的白人”,这一点被许多人注意到了。喜欢“推特治国”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哀悼枪击案中的死难者。然而,被顶在最前面的,得到最多评论、点赞和转发的是这么一条“好心提醒”特朗普的回复:“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枪手是白人男子,并不是穆斯林?”

凶手非黑人、非穆斯林、非拉丁裔、非亚裔,而是被特朗普视为美国社会中坚的白人,这无疑会让特朗普感到尴尬。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这一惨案和肤色、信仰等有关,一切结论要等待美国警方的调查结果。不过,借这个机会盘点一下作为特朗普基本支持者的美国底层白人群体的生存状况,也是必要的。简言之,这个群体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沦落,很可能是美国社会越来越不安全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美国自立国以来,新教白人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主导力量。按照美国最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亨廷顿的说法,新教白人承载的白人本土文化,即盎格鲁-新教文化,赋予了美国国家特性,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的决定性因素。新教文化,加上由英国继承来的法治和社会契约传统,最终使新大陆后来居上,超越欧洲旧大陆。

但特朗普2016年出人意料的依靠“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白人民粹主义口号当选总统,却从一个侧面揭示新教白人的贫困化,已经使这个群体日薄西山,难以为继。

2015年,美国历史学家南希·伊森伯格出版了《白种垃圾》一书。伊森伯格在书中直言,贫困白人已经成为美国一个单独的族类,正如他们源源不断五花八门的新绰号:沼泽居民(Swamp people)、红脖子(Rednecks)、白种黑人(White niggers)、废人(Waste people)、食黏土者(Clay-eaters)……等等。

伊森伯格尖锐指出,所谓“美国人幸运地没有重蹈英国覆辙,免于阶层固化”不过是一个神话。事实上,无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精神先驱洛克、托马斯·潘恩,还是托马斯·杰斐逊,都对穷人的困境不屑一顾,美国神话的中心人物永远是富人。美国政治学学者马丁·吉尔森和本杰明·佩奇对约1800份政策提案的研究表明,只有最富有的10%美国人支持的那些提案最终变成了法律。富人对政治的主导导致了剩下的所有美国人都被剥夺了,但对贫困白人来说更加致命。

“致命”的含义是什么呢?今年3月的一期《经济学人》周刊,引用美国著名社会经济学家安吉斯·戴顿(Angus Deaton,诺贝尔奖得主)夫妇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在所有发达国家及美国其他族群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之际,美国中年白人的死亡率却自2000年以来持续攀升。美国45岁至54岁白人群体的死亡率,已经超过欧洲同一年龄组的两倍。

更关键的是白人死亡率上升的动因──酗酒、自杀、毒品。尤其是毒品过量致死,已经成为美国贫困白人群体的一大死因。

许多中国人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以为美国吸毒者主要是黑人和拉丁裔。但实际情况却是:黑人是美国国内毒贩的主体,而拉丁裔是从南美长途贩运毒品的主力,白人群体则构成了毒品的最大消费市场。美国监狱人口比率世界第一,其中黑人比率超常,与美国着重打击毒贩有很大关系,但这一政策也掩盖了毒品消费者主要是白人的情况。

按照美国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字,仅2015年,美国毒品过量致死的人数就达到52404人,几乎与越南战争10多年的美军阵亡总数(56000余人)相当。其中白人每10万人口鸦片类毒品过量致死为5.3人,是黑人(2.1人)的两倍半,是拉美裔(1.5人)的几乎三倍半。

死亡率飙升,特别是毒品致死率高涨背后的社会原因,是美国白人,主要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蓝领白人群体的整体性沦落。

美国蓝领白人的不幸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里根-撒切尔革命”的展开,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资本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将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了工资更为低廉的第三世界,包括中国,蓝领白人因此大量失业。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美国梦承诺的流动性越来越虚无缥缈。地区发展也开始失衡,全球化促进了美国沿海中心城市的繁荣,但南部和中西部的发展却未从中受益。

对贫困白人来说,最可怕的还不是贫困,而是绝望。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时说:“随意走进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你就能看到中西部小镇普遍的情形。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持续25年毫无变化。克林顿、布什领导的每一届政府都说要让这些地方焕发新生,但最终仍是老样子”。但奥巴马的8年任期结束后,这里不仅仍然毫无变化,甚至更加糟糕。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贫困白人开始沉迷在毒品中寻找虚幻的安慰,非婚同居和婚外子女大量增长,美国文化最为重视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亨廷顿夸的像一朵花一样“新教文化”也从社会主流降格为多元文化中的一支。安吉斯·戴顿夫妇在研究中发现,贫困白人这个群体特别容易绝望,因为“对他们生活的叙事”已经不复存在。

《经济学人》的报道特别指出,虽然欧洲白人也在经历同样的社会经济危机,却没有出现如此高涨的“绝望”死亡率,唯一的解释便是欧洲的福利制度远胜美国。

《经济学人》为美国开出药方:要改善中下层白人每况愈下的处境,只有增加社会福利和通过教育来强化他们的竞争力。但是增加社会福利和政府教育开支,在特朗普和把持美国国会的共和党看来,完全是民主党主张的“主义”。

美国已经枪声四起了(据统计今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天发生一起枪击案),但美国的精英阶层还是如此顽固地反对“主义”,看来真的是要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上帝了。

今年美国上映的新片《三个老枪手》(又名《抢钱耆兵》),把摆脱困境的出路设定为“抢银行”。如果抢银行也不能解决问题的话,说不定他们会考虑上山革命了。

今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难道下一轮的革命会率先从美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