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花间辞_就发明了一个春凳

爱字体2023-08-01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花间辞,就发明了一个春凳?有哪些古诗词令你过目不忘?读了燕来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认为哪些词人能进前十名?描写燕子的诗词众多?花间辞,就发明了一个春凳?其实春凳就等于以前简化版的“床”,存在
本文目录

花间辞,就发明了一个春凳?

其实春凳就等于以前简化版的“床”,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

花间辞_就发明了一个春凳

古代的家居并不如现在一样多,以前想找个地方躺下来睡,你只能躺床上,古时候不存在“沙发”的概念,而动不动就上床睡觉,在贵族家庭里,这是被强烈禁止的,久而久之,为了平时方便“小憩”,就有了一种“似床非床”的“长凳”诞生了。

首先说说春凳的大致形状,它是长成这样的,一块长方形的板,加上四条独立的“凳脚”,四条凳脚和凳板之间又以一条木条斜着固定,跟桌子是类似的,但没有桌子高,更像是现代的大“茶几”:

对于春凳,古籍鲜有记载,“春凳”这个名词大量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的小说家世界里,如同约好一样,但事实上,春凳出现可以更早,而且不能说出现,春凳或许就是“演变而来”的,找它的“雏形”,追溯到先秦都是可以的。

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里,宝玉被打之后,王熙凤立马就让人找来“春凳”把宝玉给安排“仰躺”,也是因为这一出,春凳的形象在现代人眼中开始普及。

这种“物件”仿佛横空出世,对于它,人们有着一种理所应当的熟悉,但要说起它的来路,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想要溯源春凳,需要先聊聊“春”的概念。

一‬、春凳的“春”:祝愿说

所谓祝愿说,是指“春凳”之春,来自于人们对其的“寄愿”,这个说法,来自于明代的徐咸,他在《西园杂记》里曾经如此写到:

“四时之景,惟春为可乐。春时风日和畅,花柳争妍,百鸟交鸣,人心悦怿。......登山临水,随意所之,皆所以涤荡鼓舞,用宣春机,以助阳回之意,故桌曰‘春台’,凳曰‘春凳’,肴馔之具曰‘春盘’,果菜之品曰‘春盛’。”

徐咸定义了“春凳”的说法来源,那都是被人们因为春天所打动的浪漫情怀,对这种“长凳”的一种祝愿,凡是春时之物,都被赐予“春”的名字,除了春凳以外,还有春盘,春台等等。

这种说法是最贴切的,因为春凳的“普及率”很高,即便是在古代,它也能做到普通人家都有一张的程度,这是因为春凳本身的技术含量不高,制造难度不高,而对于这种高普及率的东西,被赋予一个“简单”且有“祝愿”意义的名字,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尤其是普通百姓,很喜欢“好意头”,与其叫做长凳,他们自然更喜欢叫做春凳,在潜意识里,这个寓意就非常好,希望一年如春,景色美好,生活美满,心情美丽。

因此这就是“祝愿”,也就是春凳的祝愿说。

二‬、春凳的“春”:材料说

春凳的制作原料也是木,属于是木家具。

有的人认为,春凳的制作材料就是“椿木”。

在古代,椿木比较珍贵,被誉为“百木之王”,在传统意义上来讲,椿木还被誉为“辟邪木”,因为椿木的质量很好,特性很好,一旦打造成物件,往往都能上百年不腐朽,这种特征让人为之追捧。

《本草纲目》中还有此记载:

“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椿木坚实可入栋梁也。”

椿木从叶到干,一身都是宝,椿木本身坚硬,可以作为“栋梁”,也就是房梁,加之还有一定的药理性,椿木做成的家具,价格往往都是不菲的,而明清时期的“春凳”,很多被记载的都是富贵人家的,春凳之名,也许是来自于椿木。

而且在富人的眼中,越是“药用价值”高的木材,用作家具就越好,可以让生活变得养生健康。

不过材料说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春凳的命名,完全是由用得起椿木的贵族决定的,若是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民间很多百姓的“春凳”,都是“盗版”。

因为民间百姓的春凳打造的材料不一,有可能是最普通的木头,且在不同的家庭里,有的人还用“梨花木”、“榉木”等等木头来打造春凳,若是春凳就应该叫“香椿凳”的话,那么其他的春凳倒是显得不伦不类了。

所以材料说认可度不高,很多古人也认为春凳的名字和椿木未必是直接联系的,只能说刚好春凳会用到椿木,被人理所当然地误解罢了。

春凳的“春”,便大致是来自于以上的两个说法,因为春凳并不是严格的“礼法”之物,具有高度普及的共性,天下人都有,因此可能也没有“官方”的说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层,或许说法都不一样。

按照春凳的作用来看,春凳更似是“榻”的演变版本。

我们常说的“床榻”,听起来是一个东西,但实际上,床是床,榻是榻,二者不同。

从最早的礼法来讲,一个人的一天,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回到床上的,能在床上睡的情况,要不就是晚上该睡觉了,要不是得病需要一整天都躺在床上,除此之外,别的时候,只要是起床了,就不能随便回到床上。

这种听起来让人难受的“规则”,实际上是一种“素养”,因为古人还分“大睡”、“小睡”,古代生活也并不惬意,不可以睡到几点就几点,大睡便是正常所需的睡眠,小睡就是眯一会儿,或者是闭眼养神,不可以放开心呼呼大睡。

所以大睡用床,小睡的时候,就需要“榻”了。

关于榻,史书是如此记载的:

“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床的说法来自于“装”,把人给装住,因此床是符合人的身高长度,让人躺在上面可以自如的。

而“榻”,则是又短,比床又要差上许多,因此称之为榻。

在汉代,对于床榻又有“长度”的明确区分:

“八尺以上为床,八尺以下为榻”

榻更多的时候,是供给人“仰坐”的,人坐在上面,不可能平躺,但是肯定比凳子、椅子要长,因此可以稍微“小憩”,这便是符合了“小睡”的特点了。

最重要的是,家里来客了,总要安排客人找个地方坐下,难道邀请客人到自己的床上坐吗?

那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就安排客人坐榻,与主人面对而坐,这个时候,榻就不足以让人伸展小憩了,变成了“长凳”。

根据榻的特点,再看看春凳,不难发现,两者的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春凳的“凳”,意味着原型必定是个“凳子”,在我们的眼中看来,凳子跟椅子是一样的,都是给人坐的,放在客厅、门口都可以。

可实际上,“凳子”在古代,跟床是一体的。

在宋代人的笔记里,就曾经有这么一个关于“凳子”的说法:

“床凳之凳,晋已有此器”

说的是“床凳”,这意味着,床和凳,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晋代以来,富贵人家的床尾部,的确有一张长方形的,和床高平齐的长凳,除了长度不同,宽度的确是和床一样的,看起来像是床的延伸一般,这便是“凳子”的最早形态,依附于床,放在床尾。

以前的“床凳”,大多数时候都是拿来摆放衣物的,把衣物放在床凳上,的确是非常方便,这种设计还是很人性化的,而随着床凳的普及,也开始了演变,床凳和“榻”开始有了共同之处。

小憩,其实也可以“躺下”,但不一定要在床上,可以自己制造一张“小型床”,然后稍微躺下,这就合理了。

因此床凳开始被加宽,也不会宽得太夸张,往往是以人的“身围”为标准,这就变成了“春凳”。

小憩时可以临时做“床”,来客了,又可以安排客人坐凳,可谓是“两全其美”。

明清时期“春凳”的流行,让春凳成为了女方“嫁妆”的一种重要物品,因为床都是“夫家”出的,娘家出个“春凳”放在床尾,这种寓意和形式可谓是十全十美了,既体面又妥当。

而在皇宫大院里,关于春凳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供给皇帝来做开心的事情的工具。

皇帝的后宫佳丽不少,即便不说正式的妃嫔,宫女的数量也是不少的,比如唐玄宗时期,他的宫中宫女数量巅峰达到4万多人,后宫三千这个说法,即便放大十倍,都对不上唐玄宗这个号。

总而言之,有了大量宫女的环境,皇帝难免就会有些自己的小欲望,比如偶尔临幸一个宫女,那是不能到寝宫去的,如此一来,很多时候就在春凳上完成了,因此春凳有了“春”的名字,此春乃暗指男女之事,也就是“春事”。

这种说法也的确有些可能性和趣味性的,因为古代皇帝临幸宫女的事情不少,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皇帝朱常洛的生母王氏,被万历皇帝一时兴起临幸。

当时万历皇帝向其母亲李太后请安,却看到了王氏,一时兴起,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可当时那里一没有床,二没有房,他们是如何完成“交合”的呢?所以“春凳”这种在皇宫里并不罕见的东西,就有了很大的“嫌疑”了,毕竟只有春凳,才能帮助万历皇帝顺利完成这种事情。

时至今日,春凳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少见了,但北方一些地区和酒店倒是还常见“春凳”,如今也或许不叫春凳了,而是叫做“床桌”,而且春凳的长度和模样没有固定规格,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有跟我们平时所见“桌子”差不多的春凳。

说起它的作用,那也真的是只要想得出,一般都用得上,春凳的应用范围也确实非常广,你说它是桌子,那没问题,说是小床,也是可以的,是长凳,那也很合理,也不奇怪古代的春凳那么受欢迎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有哪些古诗词令你过目不忘?

有名的唐诗,大家都已经说尽了,至今已觉“不新鲜”,这里罗列一些对我个人感触较深的且比较生疏却又经典的诗句。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 ·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写一首诗的后半句尤为出色。话说“人言不足恤”。我们不必总太在意他人的指指点点,不必太纠结于世俗庸人的看法。因为他们就算再妒忌,再诋毁,事实和真正的经典是会万古流名的。这一句诗给了我们精神哲理的寄托,和对赢得芳名的自信。同时也告诫我们,不要因嫉妒去中伤别人,在思想力的人看来,我们反而是笑料罢了。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 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写一首诗比较毛主席其他几首,可能略微有点不出彩。可是写一首诗充斥着坚持、乐观、自信,都是十分正面的人生态度。写一首诗写于长征时期,显然当时的实力难以和敌人直接抗衡。但是诗人一点都不悲观,远眺景色,写出振奋人心的目标。最后一句话,体现了作者理想的远大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并不逊色于其他励志的诗句。没当状态不好时,拿出来读一读,又有了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力量。

登飞来峰

宋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中时候读,我们都以为这只是一个写景的诗句。高中时候,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我们才能发现这首诗中隐藏的哲理。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远见。在古代封建的帝制社会,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样才能让奸邪小人不影响自己?除非自己在皇帝的最高决策层。现代生活,也是这样。如果要获得尊重,我们就要往高处走。历史身在最高层,有人不尊重你,也不会被你放在眼里了。诗人独特的观点和高远的志向,让他两度成为宰相,留下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 ·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一首诗较其他辛词来说,不算出色。但是我觉得,上阕写景逼真细致,值得我们学习这种描写手法。下阕真情实感,十分感人。我们也知道辛弃疾也是不被朝廷重用的,但是这个人永远都是担心国家,担心国事。即使梦中,也在思考收复万里江山。艺术手法的独特都是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实在是令人感动。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诗虽然显得悲观,但是也是人生哲理。人生正是如此,可能一分别,再也难相见。时间匆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争取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悲剧”。或许如此吧,不过李商隐也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忆很美,很纯真。

总结上文,真正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往往要么是真情实感的,要么是景色醉人的,要么是充斥哲理的,要么是豪放传播正能量的。真正能融合这些为一体的,是真正的经典,百年难遇。但是没有人会刻意去为艺术手法而写诗,所以写诗也是巧合的事,真正的经典就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地方写特定的事,偶然间,经典就完成了。学习唐诗不仅增加文化常识,更是加强我们的思想力,为成功奠定厚实的心灵支柱。

读了燕来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

谢邀。

读了《燕来》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

《燕来》是晚唐诗人,前蜀宰相韦庄的作品。

我们熟悉韦庄,更多的是“花间词人”这个称谓。他和温庭筠共称为“花间派”词人两大代表人物,在晚唐五代时期,为词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末世社会风气的颓靡,花间词作为娱乐业的代表文案,沉溺于女色、宴乐的描写,为历代文人所侧目。

但是在词牌这个文艺类别中,正是花间词这种婉约、柔媚的风格为词牌定下了千年基调。

除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出轨,整个中国词牌史都沉浸在晚唐风格之中,即使到了清朝的纳兰性德,还是没有走出阴柔之气。

这种现象一直到了新中国伟人的手上,才出现了现象级改变。不过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有士大夫特色的诗词创作者、革命家,虽然发出新声,却也无法改变白话文、现代诗词推倒古典诗词的历史洪流。

直到今天,真正的文言诗词都已经衰落了。

很多朋友一定会反驳我,祖国文艺复兴一片大好,诗词的重新崛起指日可待,君不见人人都背诵,甚至央视都出了好多诗词节目?

这是好现象,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诗词现在需要提倡保护——就是因为已经接近消亡了。

古诗词不会再有任何形式上的探路和改革。

格律诗的形式在晚唐就完全固定,没有改进的可能,词牌则在北宋末周邦彦时期也就已经成为固定格式。虽然音乐千年之中不断变化,老词牌音乐散佚,但是用字平仄、句子长短已是铁板钉钉,不能变化。

我们能做的只是内容的更新,这就叫做旧瓶装新酒,其实没多大意思——仔细想想,把飞机、高铁写进格律诗,固然是内容上的开创,却总是差了味道。

文艺发展是不断向世界化、立体化、前缘化、影像化、现代化发展的。旧的文化传统,比如诗词,我们保护下来,继承下来,也不过是虚荣心驱使下的民族伟大之自我证明。

诗言志、词调情,特别是柔媚之情,已经成为文化历史中的一种定势,再没有改变的需要——而这主要就是温庭筠、韦庄的功劳。

韦庄这个人并非天生阴柔,即便是他的花间词,和温庭筠的做派也不一样。

温庭筠的词秀,而韦庄的骨秀。

何为骨秀?用词简单大气,传达出清秀、柔美的整体感觉,不过多注重辞章雕饰,没有华丽之气。虽然不写大情怀,囿于小情调创作,但是文字清新,内容清丽。

这和韦庄本人经历有关。年轻的时候,韦庄也是个像白居易的诗人,喜欢作诗针砭时弊。他反映黄巢之乱的《秦妇吟》在当时的流传度甚至超出了《长恨歌》。六十岁左右才科举出仕,因为早期在各地幕府游荡效力,让他很快看清楚了中央政权的无能和天下大变的趋势,所以当了几年朝官之后,毅然离开中央投奔地方割据势力王建,顺利躲开了唐朝的覆亡之灾。

在离开唐王朝之后,韦庄就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开始了花间词的创作。唐王朝的倾塌,也埋葬了韦庄的诗心。

这首《燕来》,虽然没有记载写在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是他在投奔王建之前的作品。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绝: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它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真”部的七绝,平仄严合。到了晚唐,写七绝还出律是说不过去的。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感时诗。有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一首咏古诗,其实算不上。这里只是写了一年左右的变化,并没有那么久远的古事要怀吊。

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诗人是以燕子的角度来写,这在当时,自然是新奇有趣的。又有很多朋友拿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燕子来和这首诗联动,借“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子来说明这首诗的怀古。

其实两不相干。刘禹锡的《乌衣巷》实际上还是以诗人看到的景色来逐步展开对旧王朝的怀想,燕子不过是他情感抒发的一种工具。他写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明明白白的第三视角,甚至是上帝视角,所以我们在读那首诗的时候更容易代入游人身份,体验方式因为正常而平常。

韦庄这首感时诗就明显要有趣得多,通篇都是以燕子的身份在表述。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去年离开,今年回来却惊讶地发现房子都换新了。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在花丛中互相聊天,才了解到这房子已经换了主人了。

这就是完全把燕子当作人在思考,如果没有标题《燕来》,我们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换成去年离家的游子,今年回来,人事已非,房屋易主,那种世事动荡,朝不保夕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韦庄用字简单、明白,很有盛唐诗人的风范,但是情感委婉、绵长,正是晚唐诗人的辗转心思。

这是中唐和晚唐诗人共同的努力,让情感更加细腻,让表达更加精致,这种诗风的转换一旦配合社会风气的颓唐,就成为后人诟病之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晚唐体。

韦庄经历了唐朝覆亡的整个过程,并帮助王建立国,成为前蜀的开国名相。但是他在转折点之后将情感都隐藏了起来,只是通过花间词来逃避自己已经死亡的天下之心。

他转折点之前的诗,在语言上学习盛唐中唐,在内容上虽然受李商隐、白居易等人影响,意境婉转悠远,但是并没有颓败的气息。

韦庄因为政治位置转换,放弃了诗的创作,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损失,却成就了千年词牌“骨秀”基因。

韦庄明显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变化,但是潜意识中固守着诗的讽喻功能和高尚地位,所以不愿意再写诗。

诗词分野是一个文史潮流,在韦庄的身上是体现得最为决绝的。

《燕来》是一首好诗,很有些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味道。

崔护的桃花诗是热烈中的遗憾,而韦庄的燕来诗,是清冷中的哀伤。

你认为哪些词人能进前十名?

第一名:稼轩

评语:词如烟海,藻华纵横,文韬武略的旷世奇才,挑灯看剑的家国情怀,虽非开宗鼻祖,但集豪迈大成。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二名:后主(时序南唐,姑且并入)

评语:文化宋词的缔造者。风度才华,诗性情怀,无人可匹。

〔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名:东坡

评语:一阙大江东去首开豪放先河,感性与理性并入高流,豪放与婉约交相辉映,古今中国第一才子。

〔代表作〕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四名:梦窗

评语:笔工词润,婉约宗流。

〔代表作〕莺啼序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第五名:易安

评语:有一种凄美叫冷艳,有一种风度叫忧伤。有易安在,后世千年文化再未敢轻视女流。

〔代表作〕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六名:白石

评语:意象之王,音律大家,读其词如聆天籁。

〔代表作〕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七名:永叔

评语:老辣圆润,字似珠矶,词如画屏,耐看、耐嚼。

〔代表作〕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第八名:少游

评语:万象归心,皆收有我之境。手法奇绝,诗词并茂。

〔代表作〕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九名:三变

评语:词情风流,情癫大圣。词因柳七,渐入寻常百姓家。

〔代表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十名:同叔

评语:专业,精致,词俊如酒,涤荡芬芳。 〔代表作〕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描写燕子的诗词众多?

前言:描写燕子的诗词众多,谁的比较好?

前言

描写燕子的诗词作品太多了,大家第一反映想起的是不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呢?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是的话可以留个言,看看有多少人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下面看看其他比较有名的咏燕诗词。

一、韦庄《燕来》

韦庄与温庭筠并称为温韦,两人是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 也是晚唐的著名诗人。韦庄因一首描写黄巢起义时期长安的《秦妇吟》,而得“秦妇吟秀才”的雅称。

《燕来》是一首七言绝句: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韦庄诗初读很像一首田园诗,但并不一定如此简单。韦庄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末年, 社会动荡,刀兵四起。朱温篡夺唐政权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梁。

草堂新可以理解为表示朝代的更迭,这些前朝的遗老们换了旧主人,是什么心情呢?

二、咏物词的佳作 史达祖《双双燕》

史达祖《双双燕》被王士祯评价为“巧极天工” :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仆每读史邦卿咏燕词,以为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

这首词中的燕子与刘禹锡、韦庄的燕子相比,可以看出史达祖的燕子没有什么太深的寄托。刘禹锡的王谢燕有今古兴亡变化的感慨;而韦庄《燕来》 似乎深藏不露,结尾两句“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无中似有, 耐人寻味。

史达祖用拟人手法写了一个不称职的信使,最后引到闺情上来。

三、咏白燕

明朝都穆《南濠诗话》也记录了一个咏燕的故事:

松江袁御史景文,未仕时,尝与友人谒杨廉夫,几上见有《咏白燕》诗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双高下飞。”景文素能诗者,因谓之曰:“先生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也。”廉夫不以为然。景文归作诗,翌日呈廉夫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廉夫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云。

这首诗其实不是杨廉夫的作品,作者是时大本所作。其诗曰:

“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日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 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 与同盟伴钓矶。”

时大本与袁景文两首《咏白燕》都是咏物的佳作,袁景文多了历史兴亡之感,因此更加厚重。每人喜好不同,不必人云亦云,您喜欢哪一首呢?

结束语

老街以前读过袁白燕的故事以后,也做过一首《咏白燕》

满目山川人迹稀,故园应有月争辉。渭城雨共梅花落,金谷芜平只影归。贴地芹泥迷絮雾,绕枝寒水照霜衣。倦来选梦梨香冷,王谢风流作雪飞。

学诗除了多读以外,还要多练,练得多了,自有收获。

效颦之作,欢迎诗友们指正。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