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赵彦辉_赵匡胤和陈桥兵变是偶然还是必然

爱字体2023-06-17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赵彦辉,赵匡胤和陈桥兵变是偶然还是必然?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赵彦辉,赵匡胤和陈桥兵变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跟不少小伙伴们一样,一直觉得“陈桥兵变”这事儿,要说赵大事先一点儿都不
本文目录

赵彦辉,赵匡胤和陈桥兵变是偶然还是必然?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跟不少小伙伴们一样,一直觉得“陈桥兵变”这事儿,要说赵大事先一点儿都不知情的话,这未免实在是太假了、也太挑战大家的智商了。

赵彦辉_赵匡胤和陈桥兵变是偶然还是必然

陈桥兵变

兵变、造反、当皇帝这么大的事儿,你当是儿戏,若说事先没个策划,不规划一下内应、退路,怎么看,都让人感觉这流程,相当不合理嘛。

不过就像现在网络上很多事件一样,甭管官方后来如何澄清、公告,可事后还是出现了不少阴谋论的声音。

那么我们在看“陈桥兵变”这件事儿的时候,会不会也是先入为主,已经不自觉地跟着古人,进入了阴谋论的领域之中了呢?

关于赵匡胤事前应该知道并参与策划兵变的说法,网上已经有过不少论述,那么我们回过头去看另外一点,那就是有没有可能,当时触发陈桥兵变的,确实是一件我们忽略了的偶然事件。

《宋史》之中,在描述陈桥兵变之前,有这么一个看似非常玄妙的细节,陈桥兵变前一天,大军止在陈桥驿,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天文景观,那一天,天空之中竟然出现了两个太阳: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

这事儿不少后人曾觉得,这种异象不过是赵宋当年,发动政变之后,事后为了遮羞、掩盖兵变的一个槽点不少的噱头。

两个太阳

比如说史书上经常可见的那些套路,某某人要当皇帝了,太阳、月亮、星星甚至鸟、兽、神龙、凤凰都会前来插一杠子,凑凑热闹,无外乎将一件本来拿不到台面儿上的事儿,吹嘘得神乎其神,骗骗自己、也唬唬后人罢了。

天上会有俩太阳,骗鬼的吧。

然而,现实当中,这事儿还真是啪啪地打脸呀,天上俩太阳这事儿,不难发现,还真的是真实存在的。

咱们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近些年发生的不少双日天文奇观:

2012年3月3日,台湾媒体就在澎湖上空拍到了两个太阳的景象。

2019年8月2日,在庐山,就有游客在观日出时惊喜地拍到了“双日同辉”景象。

2019年12月1日,网友在齐齐哈尔龙沙公园拍到了两个太阳的奇观。

2020年10月20日,河北石家庄有市民在天上也拍到了两个太阳。

对于这种自然景观,如今早已被科学洗礼的现代人,自然多是见怪不怪了,随之而来的各种科学解释,更是让人觉得不明觉厉。

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时,思想相当迷信的古人,如果他们突然看到了这种情况,会是啥反应,毕竟有句老话叫做: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对于双日并起,甚至多日同升这种情况,不仅古人曾经见过,而且还总结了一套看似很有道理的解释:

《春秋.运斗枢》曰:“主弱,公侯狡猾,起莫能匡,则日并照。”

《春秋纬》曰:“三日并出,天子黜。”又曰:“数日并出,两主争。”

千万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想象力,古人虽然缺乏科学知识,但想象力比现代人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很容易将天上发生的异象,联想为将来要发生预兆。

当时的军队上下都看到了这个奇观,对于很多人来说,俩太阳这事儿,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不少人都陷入了困惑当中,上天要搞这一出,到底是想干啥?

而结合先前京师流传甚广的“点检作”,就不难让人产生了相当有想法的故事了。

军中的星术专家苗训随后便问楚昭辅,大哥,你怎么看?

楚昭辅虽说是个文化人,但大家都是古人,谁也跳不进科学的圈子里,绕来绕去,还不是那么一句老话,,依我看,要出大事。

最终,一传十,十传百,双日并升的自然景象,让整个驻扎在陈桥驿的军队上下人等,全都心态发生了变化。

王朝里面,谁最大,天子最大,可天子也得听老天爷的呀,如今天象都这么明显了,张老三说了:

“大太阳压小太阳,小太阳那还不是皇......”

“那大太阳呢?”

天意已经昭现了,富贵就在眼前的事儿,谁还不争着去表现,这事儿不单单是扯块黄布的事儿,按理说是有高风险、掉脑袋的造反活。

可上天都已经升来俩太阳,疯狂暗示了,咱还怕啥?

于是,历史上最具扑朔迷离的事儿——“陈桥兵变”发生了,虽然赵匡胤事后百般叫苦,亲们,我真不是故意的。

但当时没人信,后来也不会有人信。只不过,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却不难发现。

就在“陈桥兵变”发生的前一天,或许,那个双日现象,所起的作用,或许并没有我们想中的那样,可有可无罢了。

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

如果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优等生,那么宋太宗赵光义,只能算是个中等生。无论是带兵,还是治国,两者其实不可放在一起比较的,差距实在有点大。

很多人瞧不上赵匡胤,认为他没有完成天下一统。其实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个皇帝以后,就会发现,这个皇帝不是凡人。他做的很多事情,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上风评一直都不是很好,前有斧声烛影夺皇位,后有高粱河车神的耻辱战绩。再加上射杀花蕊夫人、霸占小周后等劣迹,使得赵光义的名声很长,甚至连他的后世子孙,也觉得这个老祖宗有点儿丢人。

那么具体他们之间有哪些差距呢?

一、陈桥兵变VS斧声烛影,赵匡胤更胜一筹。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夺取了后周的江山,才建立了大宋。虽说欺负1个8岁的小孩子的确有点儿无耻,但不得不说,赵匡胤处理问题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了!

正月初一,后周得到了契丹联合北汉南下的消息,正月初二,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便带领禁军离开开封。

正月初三,在距离开封40里地的陈桥驿,赵匡胤喝得大醉,等他醒来一看,身上已经披着黄袍了。正月初四,34岁的赵匡胤便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仅仅花了2天时间,赵匡胤便顺利地完成了改朝换代,不得不说,十分漂亮。再加上整个政变过程中,只死了1个人,那就是侍卫亲军的副都指挥使韩通,这就更了不起了。

毕竟是一场政变,而且是改朝换代的那种,咋能做到几乎不死人的呢?不得不感叹,赵匡胤的手段,绝对是一绝。想想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隋朝取代北周、唐朝取代隋朝,都死了多少人呢?

再看赵匡胤对后周老臣们的态度,他全部留用,大家该干嘛就干嘛。除了皇帝变了,什么都没变。而且就连后周世宗柴荣的家眷们,赵匡胤也十分善待,这就是本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点儿不拖泥带水,简直是改朝换代的天花板。

反观赵光义,他是怎么夺取皇位的呢?这就跟斧声烛影这个故事有关系了。

赵匡胤50岁那年,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期间门外的太监宫女听到了里面的吵闹声以及斧子落地的声音,还看到了烛光晃动的影子。但是他们不敢进去看。

大半夜的,赵光义匆忙从房间走了出去。第二天赵匡胤就被宣布死亡了,死因不明。而赵光义则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宣布自己是新任皇帝。

我的妈呀,这也太尴尬了吧?把自己的哥哥害了,抢了哥哥的位置,这但凡是个长了脚指头的人,都能想象得到。可赵光义却掩耳盗铃,觉得世上他最聪明。

此外,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绞尽脑汁。结果他和赵普合伙上演了一出《金匮之盟》的戏码。下面是《金匮之盟》的故事简介: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老妈杜太后临终前,拉着赵匡胤的手嘱咐道:后周为啥失去了天下?还不是因为柴宗训年纪小吗?你挂了的时候,一定要把大位传给你弟弟赵光义,只有年长的人当皇帝,咱们老赵家的江山才能稳固!同理,赵光义死后,皇位再传给弟弟赵廷美,以后赵廷美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不就妥了?

真的是脸都不要了,造谣也不能这么个造法吧?杜太后怎么就预料到赵匡胤会早逝呢?万一人家能活八九十岁怎么办?到时候他儿子五六十了,难道还不能继位?怎么会有老母亲诅咒自己的儿子早逝呢?

这又是一个尴尬到脚指头抠破鞋底的事情,赵光义处理政变的手段,和他哥哥赵匡胤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啊!

其实那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分别26岁和18岁,全都成年了有没有?完全有资格继承大位好不好?

结果赵德昭在北伐北汉的时候,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回家就自杀了,年仅28岁。而赵德芳则在22岁一觉睡死过去了。这么一来赵匡胤这一脉可就没人能威胁赵光义了。

这还不够,赵光义又找个了借口,把弟弟赵廷美发配到了房州,没多久赵廷美就病死了,年仅38岁。这下所有威胁者都自动消失了,赵光义这才美滋滋地把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啥也不说了啊,这些操作简直令人头疼,未免也太明显了吧?就不能学学你哥,把戏唱好听一点吗?你对得起太宗这个庙号吗?

二、杯酒释兵权VS大肆扩招。赵匡胤干的漂亮事儿实在是太多了,且不说他平定了南平、后蜀、荆湖、南唐、南汉等政权,单说他对国内的治理手段,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出身,他担心自己的手下,也会学习自己的行为,所以他非常想罢免这帮禁军功臣们的兵权。可人家都立下大功,你直接罢免,未免让人心寒,以后谁还肯给你办事呢?

因此赵匡胤把这帮老伙计都喊了过来一起喝酒,在酒席上,赵匡胤坦言:万一哪天你们学习我黄袍加身,这可怎么办?我知道你们都很忠心,我对后周何尝不是忠心耿耿呢?只是万一,你们的手下人,想要取得富贵,强行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怎么办?

这下这帮禁军将领们可就都傻眼了,第二天纷纷选择辞职,赵匡胤全部接受,将这些职位换成了没什么战功的人。赵匡胤对他的老弟兄还是不错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不仅得到了高官厚禄,而且还成了赵匡胤的儿女亲家。

这还不够,过了一阵子,赵匡胤又办了一场酒席。

这回邀请的人,是全国各地的节度使。从唐玄宗时代开始,节度使就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他们拥有财权、军权、政权,很难控制。

因此赵匡胤把他们喊来喝酒,同样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是大宋的功臣,立下了赫赫战功,本来该去享清福的,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你们继续这么劳累了啊!

这帮人稍微蠢了一点,除了王彦超主动要求告老还乡以外,其他人还不为所动。赵匡胤第二天索性直接把他们都给撤了。

两次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宋朝武将的危机问题。可以说,做得非常体面周到,老伙计们也不失面子。

宋太宗赵光义,收买人心的方法,可就害惨了宋朝了。

赵光义得国不正,他心虚得很。为了表现自己的正统性,他主动要求北伐,结果被大辽打得丢盔弃甲,差点把小命搭进去,自此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了。

可这个时候该怎么收买人心呢?赵光义有自己的独到的办法,他打算笼络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手里的笔杆子,就是当时最好的舆论向导。他们写什么,后世的人基本上就信什么。

因此,赵光义开始疯狂扩招进士。唐朝、五代包括宋太祖时期,每一届只录取二三十名进士。赵光义可就牛了,一次录取两三百名,巅峰时期录取四五百名进士。

这下读书人们可乐开花了,他们纷纷觉得赵光义是个好皇帝,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可一旦开了这个头,后世的皇帝就不太好办了。为啥?因为你限制录取名额的话,肯定会被骂是不?

因此到了宋仁宗时期,大量的进士坐在冷板凳上等工作,因为没有实缺啊!他们不干活,国家还得养着他们,你说惨不惨?这就是著名的冗官现象。

赵匡胤时期,讲究精兵强将的治军策略,他并不是重文轻武的始作俑者。虽说他只有十几万兵马,却能够百战不殆。

可赵光义时期,为了保住皇位,刻意打压武将。此外,士兵质量上跟不上,赵光义就采取扩招的方式,招募了大量士兵。这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史称冗兵现象。

士兵需要国家养着,久而久之,出现了大量吃空饷的情况。这对北宋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三、制度完善方面,赵匡胤更胜一筹。后周时期,禁军主要分成了两大板块,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赵匡胤就是殿前司的老大殿前都点检,李重进则是侍卫司的老大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觉得禁军的机构太简单了,只要两大领导一合计,那什么事情办不成?

因此赵匡胤开始改革禁军,他将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虚位以待,虽然还设,但不找人来干。实际上统兵的人,则是官阶比较低的都虞侯。

除此以外,禁军被分成了3大板块: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称为三衙。这么一来3方协作监督,问题就小很多了。

还有,赵匡胤专门设立了枢密院。过去统兵权归都点检、都指挥使,而调兵权则归他们的副手副都点检、副都指挥使。枢密院设立以后,调兵权则归了这个机构,而这个机构直属皇帝,等于是皇帝才有调兵权。而都虞侯又听命于皇帝,因此皇帝兼具了调兵权和统兵权。

解决完禁军的问题,赵匡胤还得限制宰相的权力。

为了加强皇权,分走相权,赵匡胤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他们分别管理民政、军政、财政,而且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削弱了相权。

相对来说,赵光义在这些开创性的改革中,作用就小太多了。他顶多是把哥哥定下的东西,换个名字,或者加强某些部门的权力,很少有大规模的改革动作。毕竟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万一改革出现差池,他可顶不住!

现在你还觉得宋太宗赵光义,可以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