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头字草书_汉字的六书表情达意能力有多强大

爱字体2023-04-14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头字草书,汉字的六书表情达意能力有多强大?练书法是练好一个字之后?潍坊的名人有谁?为什么有些人对智永的书法评价很高?下面这幅硬笔行草书如何?头字草书,汉字的六书表情达意能力有多强大?关于这个话
本文目录

头字草书,汉字的六书表情达意能力有多强大?

关于这个话,讲到我的本行了。汉字造字法细分六书,笼统地讲就是象形字。

头字草书_汉字的六书表情达意能力有多强大

一般的研究资料讲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字,再往后基本打住了。认为汉字经隶书进入楷书后,形体笔画抽象化了,不形象了,没法解释了,就更别提简体字了。

汉字楷化后,尤其是简化后真的没法解了吗?

回答是可以解,只要有智慧!

汉字与易经是中华瑰宝一对孪生兄弟,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血脉联!易经的思想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用阴阳二爻叠成八卦,以象天地日月风雷山水,男女老幼高低贵贱等。八卦再叠加得六十四卦,包罗世间万物。所有这些全靠阴阴二爻“一,--”。

由此及彼,汉字楷化后,基本笔画大致可分为点横竖撇抐钩折弯等八画。这八个笔画我们可以根据需把它们想像成类似的东西,以帮助我们解释楷书,尤其是简体字!

有人说简体字没文化底韵。只能说是这个人没文化底韵,智商不够理解不了。

举例说明。

懂,形声字,但古人造字不是乱造的,是花了心思的。为什么不用東、冬作声旁,偏用董作声旁呢?这就看你有没智慧理解了。董,上艹下重,艹代表轻,懂就是心里明白轻重。

开,原为開,其中“开”在古体字时尚能看出是双手抓一门栓状,但篆书以后就变形的看不出了。你再告诉外国人什么双手抓门栓,人家也接受不了了。怎么办?有办法,运用易经的思维。“开”本身就像一个高大开敞的大门楼!

体,人之本为身体。體,谁来解释一下?

豪,首先看家、高,家为一层平房,养头猪,为普通百姓之家,高为两层楼,有钱人才能盖的起楼,当然大富之家也要养猪的,家、高合为豪,豪门!

为,是為的草书楷化得来,还能解否?能解!

“为”,其中两点如汗珠,wéi,有行作为就得出力流汗。Wèi,上一点为眼前的目标,里一点为心中的理想,出力流汗就为目标与理想!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到这了,有时间继续与大家分享。

练书法是练好一个字之后?

方法是好的,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但是这样练字不是很科学,如果一个字写不好就不写下一个字的话,容易练烦,丧失自信心,不利于练字,可以综合练习,比如独体字,合体字同时进行,一个字是否好看,有两大因素,第一笔画的规范性,第二,结构的合理性,所以不管练什么字,都是在练笔画和结构的综合书写能力。

可以分三步来练字:

第一步:练习基本笔画

第二步:练习独体字

第三步:练习偏旁部首加合体字

如果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从独体字开始练,把独体字的结构特点搞明白,练一遍,再去试着练合体字,独体字是合体字的重要组成部分,独体字如果写不好,放在合体字里同样不好看,先由简单,到复杂,循环渐进练习。

如果没有基础,必须要从基本笔画入手,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形态,以及在不同字中的不同形态应用,基本笔画的好坏,直接影响单字的颜值,任何一个字往小了说都是有基本笔画构成,笔画是汉字的最小单位,或零部件,是初学者练字必究要走的第一步。

笔画有所掌握后,再去练习独体字,独体字是单纯由笔画构成,要通过独体字去练习笔画,而不是单独拿出来一个笔画重复的练习,这样没有意义,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笔画和其他笔画组合到一起变成一个字后,书写完,整体是否协调,如长短、间距、方向等等。

独体字练完再学习偏旁部首,很多偏旁部首由独体字变形而来,这也是为什么先练独体字的原因,为学习偏旁部首打下坚实的基础,偏旁部首结合合体字练习,掌握合体字的结构特点。

练习方法:

每个字书写10-20个,换下一个字,每次练字时长最少一个小时,不求数量,重在质量,需要注意练习时,切不可把练字变为“写字”“抄字”,练字是练的眼、脑、手,相互配合,整体协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去写,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比例字,并发现错误,后不断改正错误的重复性过程,单纯的一遍一遍去写是练不出来字的。只是在重复错误,巩固错误。

潍坊的名人有谁?

诸城名人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 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官,贬为庶人,后老死家中。

翟銮:

翟銮(1478~1547),字仲鸣,明中期大臣,祖籍诸城,洪武初移居京师。1505年(弘治十八年)举进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编修,继为刑部主事,进为侍读。嘉靖初,升为礼部右侍郎。1527年(嘉靖六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张璁先后去职,他独掌内阁事务两月余。后因母死,回乡守灵3年。复起后,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巡视北部边防,诸边文武将吏皆受其节制,且赍50万两白银犒边。回京后以原官入阁。

赵明诚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与李清照结婚后,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赵挺之:

赵挺之(1040—1107)

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石林燕语》卷三),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初,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元祐四年(1089),坐不论蔡确,出通判徐州,移知楚州。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即位,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余力。崇宁元年(1102),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五年(1106),进拜尚书右仆射(《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既相,与蔡京争权,屡陈蔡京0恶。大观元年(1107),蔡京再相,赵挺之罢相,授佑神观使(同-卷一二)。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全宋诗》卷八七五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二一〇七收其文十七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〇二、《宋史》卷三五一本传。

儿子为:赵明诚,儿媳为:李清照

张择端

张择端(Zhang Zeduan,1085年 --- 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艺术大师。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师丹:

师丹(?~公元3年),字仲公,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臣、政治家。哀帝时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以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后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

师丹师事匡衡,研治《诗》,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因事免官。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前29年),州举茂材,复补为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傅。后经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举荐,入朝任光禄大夫,不久又为少府、光禄勋、侍中,很受成帝的尊敬和重用。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任师丹为太子太傅。定陶王继位后,师丹为左将军,赐爵为关内侯,领尚书事,不久又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以后又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甚得信任...

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他英勇善战,富有谋略,使赤眉军由最初的百余人,发展到上百万人,与绿林军一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两支农民起义武装。他率部同绿林军一道,血战六年,推翻了以王莽为首的封建王朝,摧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绝大部分封建政权,写下了农民战争史上令人瞩目的一页。

梁丘贺:

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

西汉时,诸城称东武,始为侯国国都,吕后七年(前181年),设东武县,县治并为琅琊郡治,是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盛行,朝廷设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就是经师,任务是记诵和解释儒家经典),专门传授五经。一些有名的儒士,也自设塾学,传经授徒,世代传经。东武出现了“匡伏之学”、“梁丘之学”、“徐氏之学”、“伏氏之学”等等。

刘统勋: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丁耀亢:

丁耀亢(1599—1665年),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60岁后患目疾,又号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清初文学家。

(1599—1665年),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60岁后患目疾,又号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清初文学家。

徐会沣:

徐会沣(1837~1906)字东甫,山东诸城人。清末大臣。1868年(清同治七年)进土。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礼部、工部、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为慈禧和光绪宠臣之一。工书法,风格雍容典雅。北京故宫大殿有其书写的联语。

严高:

严高,生卒年月无考。西晋琅琊郡(郡治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后,于太康元年(280年),在吴所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下辖候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等5县(其范围相当今福州市、宁德地区、莆田、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域)。太康三年(282年),严高为首任晋安郡太守,原计划在闽越冶城旧址修建郡城。后嫌故城地势局促,不能容纳更多人众,乃计划改建于白田渡,又嫌非南向而作罢。后有人建议,闽越故城以南小山阜前地势平坦,有发展余地,可以筑城。严高采纳此议,遂动工筑成郡城(位于今福州市区冶山以南、鼓楼口以北)。城有5门、12桥,规制较冶城为大,后世称为“子城”。

王恩多:

王恩多(1944年11月18日—),女。出生于重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祖籍为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诸城。

伏寿(?—214年),汉献帝皇后,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是学者伏完,母为阳安长公主刘华。作为皇后二十年,于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闭而死。

立为皇后

伏寿,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沉着器度大,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

王叔铭:

王叔铭(1905年10月16日—1998年10月28日),本名醺,号叔铭,汉族,山东诸城人;1941年授予空军少将,时任空军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53年10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空军总司令,后又晋升为国民党空军一级上将;;1998年10月28日病逝中国台湾台北市,享年93岁。

伏完:

伏完(?-209年),琅邪东武(今属山东)人,东汉末大臣,汉献帝伏皇后之父。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

公冶长:

公冶长(?—?),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汉族,春秋时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

公冶长(gōnɡ yě cháng)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

王尽美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省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中共创始人之一,山东省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还有窦光奈、王愿坚、王希坚、崔嵬、数不过来!

为什么有些人对智永的书法评价很高?

若要论及中国书法史上的大书法家,智永的知名度是比较高的。作为二王一脉颇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智永曾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是以疑似《兰亭序》真正书写者的身份出现的。

在当时著名的文化论辩——《兰亭论辨》中,郭沫若根据当时文物出土情况以及一些思想上的主张,就断定《兰亭序》是假的。

最早引起这个争论的文章是郭沫若在1965年于《文物》杂志发表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王谢”是指王兴之、谢鲲两个人,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王羲之、谢安两个人。

从我们现存的一写资料来看,这两块碑石的确书法上带有恨浓重的汉隶味道,所以稍显笨重。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汉隶书体向魏碑书体的过渡。

而郭沫若据此断言,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的时间与他们俩墓碑篆刻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书法风格和书体上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风格。依照他的思路来看,这两者之间应该相差无几才对。

我们暂且不说郭沫若在书体上犯的错误,单就以王羲之的书风和当时出土墓志的书风差异来说,郭沫若所忽略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看到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性。

毋庸置疑,王羲之是绝对的贵族,而且是当时掌握国家大权的贵族,即便是王羲之极力逃避做官,也得在朝中担任一官半职。可见其家族权势之大。贵族生活养尊处优,整天钻研属于贵族“修为”的艺术,因此他们所写得书法和一般民间工匠书写得东西有所差异,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用后世工匠的风格来推断王羲之的书法真迹,那是不妥当的。

而郭沫若同时也认为,现存的《兰亭序》和王羲之的后世子孙——智永——的书法很相似,并且从一系列笔迹分析中找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甚至就要论断《兰亭序》是智永写的。

但这件事情依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因为智永是王羲之的子孙,而且他本身就曾经带着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到云门寺研修书法二十年,所以,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郭沫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推断,忽略了智永和王羲之书法的师承关系,自然就会造成这种认知上的偏差。

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王羲之和智永之间书法的师承关系是多么的紧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以假乱真。

以假乱真的事情在艺术史上确实存在,比如临摹高手米芾曾经就临摹过很多古画,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很多收藏家被他仿制临摹的假画所欺骗。

但是,书法作品要想以假乱真比较难,书法作品临摹复制的成本相当高,一般人是临摹仿制不来的,稍微有所偏差就可能就露馅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少有此类行为。即便是造假,也只能假托名人书画家落款。

智永和尚作为王羲之的后代,非常清楚自己身上担任的责任,因此,一直以弘扬家学书法为己任。他怎么会做出仿造先人书法的事情呢?

宋代书法家苏轼对此认识的很透彻,他在《东坡题跋》以及其他地方提到智永时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陶渊明)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仿者,又在此论下矣。”

这句话分为两层意思,前面以“夸”为主,苏轼认为智永的书法可以和陶渊明的诗歌相提并论了。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诗歌朴质却有美感,崇尚清雅纯美的风格。

这实际上和智永禅师的书法有很大的相似性。智永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他的《千字文》,智永擅长用圆笔,方圆兼善,圆转流美,结体上看似很绵软无力,实则骨力内存。

但是后面,苏轼就开始批评智永了。他认为智永的书法,不是“变态”书法,即变换形态的书法、创新的书法,他认为智永学习书法的动机,是为了让天底下的人都向他的先祖王羲之学习,“百家法祖”。

智永这个动机也反映在他后面一系列的动作上,智永先是给自己“造势”,立下了一个20年不学好书法不下楼的誓言,而后在精心研究了王羲之的书法之后,楷书撰写《千字文》,据说说就光《千字文》,智永一共写了800帖,写完之后就送给各大寺庙、各位有缘人,然后让他们通过学习他自己的书法来为王羲之的书法“做推广”。

所以,智永应该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而他最艰巨的任务不是创新先辈的书法,而是做好一个“营销大师”,把先辈的书法传播出去。

这样的直接效果就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一代,统治者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到二王书法,尤其是唐太宗,对于《兰亭序》日思夜想,想要搞到手。而他为了推广二王书法,也是花了很大一番功夫。但是如果没有之前智永所作的铺垫工作,可能唐太宗就不会那么推崇二王书法了。

所以,这就在智永身上产生了一个非常奇特地现象,世人好像不怎么了解他的书法,但是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对于二王笔法却很熟悉。

智永在书法史上算是一种传承型的书法人物,与之相比比较类似的是元朝书法家赵孟頫,关于赵孟頫,后世认为他“集无五百年之大成”,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赵孟頫继承、总结前人书画成就的一面。

赵孟頫和智永两个人在后世书法家中,评价并不完全一致,赵孟頫虽然多有恶评,但这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所导致,因为他该改节事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违于传统儒家价值观。即便如此,赵孟頫依然还是要比智永更有名气些。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智永生活在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他的前面是二王这样的高峰,后面是隋唐时期诸位书法大家,所以,他作为一个传承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传播前人书法而存在。

赵孟頫则不同,在经历宋末战争后,中原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并不重视文化建设,整个元帝国时代,中原艺术能否持续创新、并且源源不断的传承下去还是一个问题。而赵孟頫就像一个“空降”下来的文化巨人,在一群“文化矮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高大,即便他的艺术创作也多半是“学古用古”,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和智永不一样。

因此,智永的书法虽然直接师承二王,但是名气远远不如后世的书法家们,他作为一个坚定的二王书法传播者,在二王书法的传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自己的艺术天分被传承的使命所压抑、磨灭了,这是智永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下面这幅硬笔行草书如何?

从这张字来看,作者是练过字的,手上感觉不错,运笔较流畅,但缺点也很明显。

1、最大的问题是,字与字之间缺乏呼应,各自为战,作者还不明白章法的基本原理。

举个例子,最后一行“在”“灯”,两字的收笔都是向右上,与下一字的第一笔完全缺乏联系。

从上面这张作品可以看出,字与字之间可以明连,如第六行“公子”二字,或暗连,以笔画呼应,如第一行“不见”二字,或字形呼应,如第二行“重”字左倾,“貌”字右侧。

总之,章法首要要求是行气连贯,要能看到作者书写时的节奏。

2、基本功不扎实。作者取法不明,基本上是信笔而书,很多字只知基本字形,但结体没有美感。如第一行最后“落”字,似是而非。

这张字中夹杂很多草书写法,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草法是有严格规定的,虽然说一个字,每个人的提按不同,形状可以有所不同,但每一个动作必须到位,少一个就不对。还以“落”为例,上面是清代傅山的,下面是明代祝允明的。

两个字看起来似乎不同,但动作是一样的。

建议作者选定一位古代名家,认真临习其法帖。作者手感不错,可惜走了野路子,一旦从古帖入手,抛弃错误习气,相信进步会非常快。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