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米芾书法_老师给个建议

爱字体2023-07-29字体百科4
本文目录米芾书法,老师给个建议?怎么让行书作品有整体性?怎样才能写好米芾的字?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米芾书法,老师给个建议?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行书临摹:《兰亭序》
本文目录

米芾书法,老师给个建议?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行书临摹:《兰亭序》;《圣教序》;《金刚经》;米芾;《书谱》?老师给个建议。”您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很多学习行书书法爱好者的普遍的一些比较难以决断的选择。

米芾书法_老师给个建议

我们今天看到你所临摹的《兰亭序》习作我觉得已经临摹的很不错了。如果继续把《兰亭序》临摹下去,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因为你这个起点还是比较好的,用笔各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好的书法的基础,那么有这样一个基础,我觉得不管是临摹《圣教序》、临摹《金刚经》还是临摹米芾的行书,孙过庭的《书谱》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在选择行书的时候,我们到底要追求哪一路的行书?毕竟从《兰亭序》、《圣教序》到米芾的行书,这个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米芾的行书,代表了宋代书法的一种美学审美的新趋向,也就是我们后代总结的“尚意”,当然,书法的尚意不只是宋代有,魏晋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尚意的,唐代的书法也是尚意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书法是意在笔先,所有的书法家,特别是在行书领域,他们的“意”是最主要的,几乎“意”就是书法的灵魂了,如果书法没有灵魂,怎么能叫艺术创作呢?书法家把“意”都是放在第一位的位置的。

当然,到了宋代的时候,像米芾的书法更具有自己个性张扬的特点特点,而且他的书法里边,还吸收了大量的唐代和其他的同时代的书法家的一些精神,这样呢,就在王羲之这样一个书法体系里边又累加重叠了更多艺术的含量。

所以,在米芾的书法里边,它的笔法更加的汪洋之势,更加的自由不羁,因此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要把握到我们追求的是哪一路的书法风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像魏晋书法,他们反映的是恬淡、宁静、冲和这样一个路子,而米芾是一种个性的张扬,风流倜傥的这样一个路子,他开辟了明清书法的先河。所以,这些从王羲之到米芾的路子并不是都完全一成不变的。

孙过庭《书谱》单字,注意笔画之间的连接点,正是他的精彩和神采之处

再说《书谱》是一个草书把它作为行书学习,这是不太恰当的。当然,《书谱》还不是一个狂草,基本上是一个小草书法作品,它跟行书的联系更多一些。但是,它仍然是一个草书的体系,它的笔法比行书要更加的变化多端,简练而超度,这是两个层次书法境界。

从行书到草书是书法艺术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书法里边最高的一个境界层次。所以,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最好在行书的领域里面,寻找自己最喜欢风格和境界,我们扩大了自己的书法视野之后,再不断的充实自己,寻找适合自己书法发展的路子。

那么,到底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书法的路子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书法作品或者字帖的时候,只要我们对笔法精心的研究,就一定会具备探索书法新风格和学习书法字帖的自觉能力。

米芾《虹县诗帖》有纵横捭阖之势

我们学习书法,如何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其实我们在初学书法的时候,都是在自觉不自觉的被动接受前人的思想和技法的。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去把前人的成就一下子都接受过来,更没有一下子实现改造前人风格和思想的可能性,这是一定要有一个过程的。

那么古人是通过临摹的字帖多,经历的时间长,就会逐渐的产生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我们在学习书法的中极阶段,就完全可以具备探索书法风格的条件。

具体的来说,就是我们在学习古人书法的时候,一定要把笔法和结构两个层次吃透,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书法结构很重要,比法第二怎么样,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结构和书法是不能分离的,那么相对来说我们对书法上面结构的理解比较容易一些,但是对笔法的理解我们是容易忽视的。这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难点,明明我们眼睛看得很清楚,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字帖每一个笔每一个画的用意是怎么出来的,所以我们就要反复的来琢磨字帖里边的笔画他们究竟有什么意图?

要解开笔法的意图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今天常讲的从起笔行笔到收笔,我们如果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这样分析下去,那么就没有看不清楚的字帖笔画的问题。

我们就举一个例子,看你临摹的这个“九”字。我们首先看第一笔撇。我们按照笔画的三段论,起笔、行笔、收笔来看:你临摹的这一撇起笔和形笔部位。粗看起来没有什么毛病,其实毛病出在哪呢?就出在快要收笔的时候。

我们先看图片左边王羲之“九”字的这一撇,他的收笔部位即将出锋收笔的时候,笔画仍然是很饱满的,也就是说他这一撇从起笔开始到行笔,走到下面快要收笔出锋的时候,笔画是非常饱满的,然后这一撇是露锋收笔。

如果你觉得这是吹毛求疵,其实这就大大的错了,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尽量做到丝毫不差。

因为字帖元气淋漓的部分都在他的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饱和和状态下完成的,所以大师书法作品中的笔画是元气淋漓是精气十足的。如果我们缺一点他就没有那个劲儿了,也就没有那个份儿了,因为他缺了一点,就像我们唱歌应该唱到多高多低,这是有度数的,如果不到那个度数,那肯定这个就不太准确,书法也是这样,要达到美的节奏,一定要按照他的那种笔译来走,他的笔译完全就体现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完整饱和的状态之下。

同时,我们在临摹书法的时候也应该看到,除了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准确之外,他还有三个方面,我们一定要看得清楚。

1.笔法

2.笔意

3.笔势

我们继续以你写的“九”这个字做一些分析。《兰亭序》中“九”第二个笔画是横折弯钩。这个笔画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主要是他要跨越横、竖、弯、横、勾这样五个空间,笔法变化的幅度之大,不是我们楷书、行书里多见的笔画,所以,它的笔法难度就很大。那么,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王羲之和欧阳询的“九”字撇写法,他们都对行笔部位控制非常严格,在行笔的末端,为收笔做了充足的发力准备

我只说一点,就是竖弯过来的横勾,王羲之的写法,走的这个横勾是非常水平这样一个笔势。你临摹的微微上扬了一些。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其实你临摹的字已经不错了,我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临摹的字帖能不能够看出字帖上的笔法、笔意和笔势,这是训练我们眼光和手法的双重核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我们临摹的像还是不像的问题。

例如在评论“九”这个字横折弯钩,最后勾这个写法的时候,你写出来的这个勾跟《兰亭序》上的并不一样,但是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它有控制部分,还有个非控制部分。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笔意、笔势一定要有,但是只要把大事把握好,末端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非控制部位,比如“九”字的这个勾,它在这个字里边所占的位置怕,已经处于非控制部位,就是你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不影响这个字的大势。

再比如说,我们写一个捺画,这个笔画的非控制部位,就是他收笔的部位,因为捺画有多种写法,最重要的是捺画它的收笔的部位变化比较多,就是在你临摹的这个字上,他也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并不影响这个字的整体大势。那么到底选择哪一种写法?完全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因此,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规律性的问题。

当然最好我们在临摹的时候可以做的和字帖一模一样。但是,我们一定要紧紧的抓住用笔的大势,这是我们临摹字帖具体的一个字的结构和笔法的严格控制部分控制部分。而不影响大势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非控制部分。所以我说那个勾怎么写都不太过分。

在临摹书法字帖上,一直存在着两个问题,就是像和不像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像还是不像,最好你只要临摹的好就不存在任何问题,或者你写的字是好的,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是这里边有一个什么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我们临摹的像和不像都不要紧,但是我们能不能具备看得准确这样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学习书法的原理精神,全部都在我们能不能够解读经典书法作品的用笔和他的用意之中,这是我们临摹书法非常重要的一条。

如果我们具备这样的眼光,临摹任何字帖都不存在障碍,也不存在像还是不像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用笔比较准确,第二是我们看字帖,把字帖上面的笔法、笔意、笔势都能够看准,这是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临摹的像还是不像,我们可以依据我们对字帖的阅读能力,通过对笔法、笔意、笔势的检验,来证明我们怎么样去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我们今后在书法的创作过程当中,还是可以运用这样一个手段来检验我们到底写的是完美还是不完美。

所以最后对于您提出的到底临摹哪一个字帖,我觉得都不重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字帖首先吃透它,然后再临摹其他的字帖,我觉得都会产生势如破竹的效果。

怎么让行书作品有整体性?

经过五代十国长时间分裂和战乱之后,赵匡胤统一了天下,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合,书法艺术更是继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呈现出繁荣景象,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艺术高峰。

米芾(1051~1107),原名黻,字元章,宋四家之一。米芾能诗文,工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善画水墨山水。其书法崇尚二王,提倡在二王书风基础上创新。米芾遍临晋唐诸家法帖,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融会众家之长,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故而被戏称“集古字”,正是其集古创新而终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米芾诸体皆精,尤以行书成就最高,其行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确有“八面出锋"之誉。米芾对于书法艺术的笔法、章法强调“得笔",就是执笔和运笔要能提能按,能往能收。米芾曾说:“若得笔,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从米芾现存大量书迹观察,他的章法经历了几度变迁。从他三十余岁的作品《三吴诗帖》、《淡墨秋山诗帖》、《砂步帖》、《李太师帖》等行距疏朗,频有风神萧散之致。到中年后行距逐渐缩小,从《韩马》、《粮院》、《珊瑚》等帖看出有“茂密”二字了。至晚年似有返回初衷之意,从谢世前所书《无为章先生墓志》就有顿还旧观之态,而且拉开了字距。其章法也与他的结字一样因势生形,旺盛的笔势是交织成欹正相生的章法基调;所以米芾常以下字重心追随上字重心,就是米芾貌似颠逸,实则精警过人之处。所以我们学习米芾章法就会感受到一种充满活力的阳刚之美,我们更细心观察还能发现米芾章法的笔势更富有节律感。其《张长史帖》中有一气呵成六字的连绵,更有笔断意连的上下应接,这些都能看到作者迟疾的律动。我们从米芾晚年杰作《珊瑚帖》的章法分析学习能看到大小疏密的强烈对比关系,还有行气也极为生动,第三行显然放慢了速度而呈现出冲淡之致,最后的结束六字渴笔疾书,一气直下而使墨法的燥润充实了章法的内容;而煞尾“珊瑚”两大字与篇首两个浓重之笔成对角呼应,这恰恰就是我们学习米芾随心所欲大手笔的独到之处!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点画位置、分行布向、匠心独运,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整体而自然天成的情趣,这就是行书的整体性。

怎样才能写好米芾的字?

米芾学书,师法王羲之的字,后自成一家。建议在学米芾的书法之前,先研习几年王羲之的行书,这样对自己学习米芾的书法有间接的帮助的。当然,我仅仅是建议,具体怎么学,由题主自己决定。

上图为米芾的行书作品

学习米芾的书法,重点要掌握好米芾书法的用笔和结构布局规律,其次再学习米芾书法的章法和墨法。

上图为米芾的书法作品

米芾的字尚意。在临摹米芾的书法时,应着重突出其意境,达到生动、有神、雅致、穿透力及生命力。

米芾的书法留传下来的比较多,且以手扎为主。在临摹米芾书法时,建议多读帖,多领悟,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临摹上。临摹,就是比葫芦画瓢,学书法,仅停留在比葫芦画瓢的层面上不行。学书法,“悟”很重要!

上图为米芾的书法作品

学行书,应取法乎上!但题主既然选择学习米芾的书法,就一定有自己的道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嘛!

米芾是在师法王羲之的书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特点的,但也不排除米芾研习过行书的创造者刘德升的书法。王羲之学行书就是师法刘德升的行书。

上图为行书创造者、东汉时期的刘德升的行书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我是有一说一。有一说一,就是实话实说。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

米芾写书法歪歪扭扭是学了王羲之笔法,因为晋人书法大都是歪歪扭扭的,如王羲之《丧乱帖》、王珣《伯远帖》等等,字形看起来都歪歪斜斜,没一笔写得完全平的。所以米芾学得书法歪斜而多意趣。

书法是艺术,书写是实用。从字形看起来王羲之书法的外形是歪斜的,但每个歪斜字的重心却是正的,所以总结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似欹反正,动态明显,而非一本正经的呆头木鸡。

而米芾眼界高明,笔法精通,学了王羲之书法后写得一手刷字,同样是字形虽斜,重心也是正的,显得神釆飞扬,意态万千:

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

你好,我是一名头条新人,书法本科专业,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这个问题有点大哦,要想说清楚可以写本书了。不过还是可以简单从几个方面聊一聊,希望带给你些启发和方向吧。

好多人一提到米芾就说“八面出峰”,但这太笼统。除了用笔的丰富性,他的字更多是他的结体与点画的丰富多变才使作品面目险绝奇特,沉着痛快,并且过目难忘。

举几个方面吧简单聊下吧(供参考)

粗细

行书的变化,首推线条粗细的变化,要克服等粗体的美术字。简单举例

1.左粗右细

2.左细右粗

3.上粗下细

4.上细下粗

大小

米芾字形大小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既遵自然形态,又别具匠心。任意取三字,皆有大中小之别。

相背

相背,点画的安排有相向和相背的关系,可以避免用笔的单调和结构的呆板,增加趣味。随便举四点。

1.两横相向

2.两竖相向

3.两横相背

4.两竖相背

疏密

从古至今,优秀的书家都十分注重笔画结构间的疏密关系。

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疏则洞达,密则茂密;疏密得当,风神乃出;若平均使用笔墨,点画平均排列,平均分割空白,当密不密,当疏不疏。则难成佳作。

上密下疏

上疏下密

开合

开合一般是左右结构的字,为了使字生动活泼,必须打破平衡而采取的一种结字方法。上合下开,上窄下宽,似宝塔外形。显得重心稳定;而上开下合,上宽下窄,似倒三角形,显得峭拔险峻。一正一奇,相得益彰,而米芾正是运用开合高手!

1.上合下开

2.上开下合

暂时就这些吧,以上几个方面供参考哦,当然还有错落,收放,布白等方面的特点,篇幅原因不细说了,不懂的多多交流,希望对你有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