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花体字转换_如果乘飞船飞过930亿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

爱字体2023-04-26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花体字转换,如果乘飞船飞过930亿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如何评价张瑞图其人其书?算不算另一种文字?你觉得宇宙有思想吗?如何学习美术?花体字转换,如果乘飞船飞过930亿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首先需要
本文目录

花体字转换,如果乘飞船飞过930亿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宇宙直径930亿光年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可观测宇宙的直径是930亿光年,可观测宇宙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了,就是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可以肯定的是在可观测宇宙之外肯定还有事物的存在,只是由于距离太遥远,我们还无法接收到从那里发出的光线,所有那里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没有意义。

花体字转换_如果乘飞船飞过930亿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如今的宇宙还在不断的加速膨胀中,膨胀速度超过光速,这就意味着即使你以光速飞行930亿光年的距离,你仍旧远远到不了如今距离我们930亿光年的地方。同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我们所在的时空结构就像一块弹性布料一样可以伸缩,弯曲,甚至可以撕裂,如果你乘坐飞船一直永远飞下去,最终有可能又回到了你出发的地点,这有点类似在地球上一直走下去一样,古人认为沿着地球一直走下去会有掉下去的危险。你感觉你在沿着直线飞行,事实上只是沿着时空被弯曲的曲线前进。

事实上,宇宙本身的概念就是指万事万物的统称,换句话说,只要你存在的地方就是宇宙时空本身,不管你飞行多远,到达哪里,只要你还存在,很显然你在的地方仍旧是宇宙,因为你本身就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解释或许最好理解。

不过最近几十年平行宇宙(多重宇宙)的概念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虽然目前平行宇宙的概念多半还属于科幻的性质,但在量子力学领域各种匪夷所思的发现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平行宇宙的概念并非无稽之谈。

不过对于平行宇宙的理解也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平行宇宙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甚至可以说距离我们超乎想象的近,但我们就是感应不到彼此;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平行宇宙在黑洞的另一头,通过黑洞虫洞结构我们可以达到另一个平行宇宙。

不管怎么说,想靠着乘坐飞船一直飞下去到达宇宙边缘(假设存在),然后到达与现在我们所在宇宙完全不同的地方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这种想法也是非常幼稚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还是因为目前我们人类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如同千年之前古人们关于“在地球上一直走下去会到一个什么地方?”的疑问类似,今天的我们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跳出了“地球”这个限制我们的范围,当然我们不可能跳出宇宙,当然或许也根本不需要跳出宇宙,只需要一种颠覆我们固有思维方式的新的物理定律的出现就可以了!

如何评价张瑞图其人其书?

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导思想。但是从宋代开始,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中国宋代的士大夫普遍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境况,他们没有必要去思考很多迫切的大问题,而且宋代整个社会环境对于文人的待遇非常的好,国家也设置了很多官职让文人去担任。虽然这解决了文人的温饱问题,但是也造成了文人之间的相互竞争,所以宋代后期的党争以及派系之间的斗争非常的激烈,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尤其是宋徽宗时代党争纷起,直接导致了后来国家的灭亡。

宋代士大夫整体的生存状况是不错的,但是他们有一部分人是受到整个文官集团排挤的,比如说当时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他既不被王安石所代表的革新派所接受,也不被司马光所代表的守旧派所接受,所以他一生都在贬谪中渡过,而苏轼这个人身上体现出了非常强烈的除了儒家思想之外的思想体系,那就是中国的佛教思想以及禅宗理论。

佛教实际上是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被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体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此之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融汇在一起成为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最为重要的三个思想内容之一。因此,宋代时期,佛学成为热很多知识分子思想中的主流,他们借此来抒发自己在现实中的不公正待遇。

明朝是宋朝之后又一个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而明朝也基本上走向了宋朝末期的老路。宋朝末期,党派林立,而明朝时期,既有东林党,还有阉党等各种政治势力在政治舞台上互相较劲,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

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借助佛教思想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种种尴尬的境地,这其中,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以及经过佛教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世人思想的普遍追求。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的氛围下,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也是如此。他带有非常强烈的佛家思想,一生为官数载,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养老,以此来逃避现实社会政治的干扰,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在这期间,他自修了禅学,随后,明代发生的几次较为重大的政治事件更加坚定了他在家乡安养休息的想法。

从事后来看,这些选择不可谓不明智,如果他当时没有及时的退出,很有可能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1607年,年轻的张瑞图成为举人,被授予院编修。这一个职位是七品的官职,幸运的是,如此年纪轻轻就可以在京城扎稳脚跟了。如果他处事够圆滑的话,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在京城谋得一官半职了。对于当时的张瑞图来说,未来的人生是无限的光明。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东林党人正在朝堂上掀起一场比较大的政治动乱,于是,张瑞图认清了这些政治斗争的现实,及时的告老还乡,在他的老家修建了新区,并居住于此,在这里研究佛学,但是并没有真正开始他的佛学研究之路。

此后,朝廷数次召回他担任各种职务,他都没有推辞,但是都干了不久久辞官卸任。一直到1620年,张瑞图再一次罢官,这一次,他在老家已经还乡一年多了,在这期间里,参禅悟佛已经进入了状态,此时,他在诗文中写道:

我本孤生士,十年在草泽。

表现了他对仕途的失望。

1629年,崇祯二年,张瑞图被人举报结党营私,随后,后来他通过各种办法免除了牢狱之灾,但是仕途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他也了却了在官场上的各种纠缠,回家开始正式礼佛。

辞官之后的生活轨迹多在东湖,交往方外之士,如古航禅宗、慈云长老、彦白上人、雪关长老、古拙上人等,都有一定的交往。禅学在他的诗里也多次体现,如在《赠博山长老诗》中写道:

博师早闻首,行深德业粹。

真机融背触,正风超落昧。

晶莹烁迦罗,万象无循态……

在佛门里,张瑞图得到真正的清净,慢慢绝缘世俗,充实了他的晩年生活。又如:

雪师眼光烁四天,点简诸方谁可意。

为我痛下顶门锥,为我扫断粟荆棘。

解开布袋出家私,乱撒明珠到薜荔。

毫光放自雪山眉,万里遥辉照箧笥。

便拟裹粮往从之,勘取碑文刊白字。

这首《和雪关师》诗中,道出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把雪关禅师写得特别神奇。

如果说此前他种种礼佛的行为还只是一种缓兵之计,那么此时他对于佛教的学习和理解才真正成为了他摆脱内心世界矛盾和痛苦的良药。

政治包袱成为他后来心中难解的一个心结,而佛教在这方面为他精神世界的安定提供了不少的解决办法。

在参禅礼佛的同时,张瑞图自然不会放过对于书法的学习,由于他小时候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所以他传统书法的功底还是非常深厚的。

明代的董其昌认为他的小楷非常的好,而当时的世人却不知道张瑞图的书法,实际在是太可惜了。连董其昌都为他叫屈,可见张瑞图的书法之好。

张瑞图前后期的书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因为我们知道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它与人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他们将个人的心境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从张瑞图前后两个较为波折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艺术作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比如前期,他的书法作品表现的是一个传统的大夫内心非常昂扬激情的书写效果。

这一时期较具有代表性作品是他的行楷《心经》。这个《心经》创作在1623年。此一时起张瑞图正处于人生上升期。我们知道《心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法家非常喜欢书写的一种书体,但是张瑞图和以往的书法家非常虔诚的礼佛态度不同,张瑞图在他的人生早期还不是对佛教非常的理解。所以在这个书法作品中,他表现的是一种青年人昂扬向上的激情,是积极入世的效果,《心经》虽然是与佛家有关,但是他表现的一术效果和他书写的内容是背道而驰的。

从书写效果上来分析,张瑞图以简单的侧锋用笔,突出了方直、尖利等用笔特性,这类作品融合禅意的不多。而能融入禅意的作品多是他的楷书作品,他的楷书成熟较早,主要取法于钟繇等魏晋小楷,他曾说过:“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都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

到后期书法,张瑞图一反以前尖刻犀利,积极入世的书写姿态,书法的笔法变得温润温润和谐,超然风尘,再没有政治纷争的烦恼,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非常的平稳和谐,表现了他内心的宁静。而隐逸生活中,参禅礼佛成为他最佳的生活模式,也是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期间,他拜会了诸多长老,深入禅境,超然风尘,禅家妙悟与静修也极大的影响了张瑞图的晚年书法,使得他的书风由凌厉转向温润,化繁为简,退去了早年的豪迈与锋芒,转向率意与平淡。

这种书风的转型,是在他早年的书法学习的积累和思考的基础上,加上饱满的生活阅历,使得他的书法有了更大的提升。当然晚年的禅定生活也是促使书风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瑞图的人生经历可以说在文人身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普遍的文人群体,在整体的生存状态上都呈现出这样的一种差别,也就是他们虽然社会地位很高,却很难实现,他们真正的人生价值,因此,他们早期接受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的能够让他们有机会去实现自己所信奉的智商标准。

而后来世俗中种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吊桥就促使他们逃避现实去寻求佛家和道家的庇护,所以中国的文人整体的特质是一种外儒内道,或者说外儒内佛的张瑞图前妻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他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时,积极入市的一面,但是后是后来是现实生活给予的,她种种打击让他转向了佛家,去寻求慰藉因此,书法的风格变得圆润平淡,自然,朴实了很多

而张瑞图在整个明代时期的书法转型并不是一个个例,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很多书法家,艺术家身上都带有这样的一种很明显的前后分析,比如说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非常伟大的艺术家徐谓,他的前半生在胡大将军府上作幕僚,虽然没有半点功名,但是总有人可以赏识他也算是顺风顺水。

但是后来他的靠山倒台了,徐谓最后只能沦为靠卖字画为生,他尝试自杀而不成,反倒误杀妻子而坐牢,一声困顿不得志。这一切促成了他后期艺术的转变 风格变得犀利劲俏,大笔挥毫,泼墨山水画非常得雄浑。渗透着他自身无限的悲壮。

总之,以张瑞图为代表的落魄文人,他们的人生经历见证了整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文人悲惨的命运,而后来他们或者寄托于宗教,或者寄托于艺术,在虚幻的世界里徜徉而逃避社会现实,见证了一个时代文人的悲哀。

算不算另一种文字?

提问者对于简体字的认知有误,简体字可不仅仅是结构、笔画的简化,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传承。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一些传媒的相关言论中,时常可以见到汉字简化(特别是新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后割断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血脉、造成文化断裂之类的言论。实际上,仔细分析相关言论,不少把汉字的简化简单地一概解读为割断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之类的说法,往往不是出于对汉字演变的客观规律与史实的无知,就是出于别有用心的耸人听闻。

从文字与文化的关系上看,文字本身虽然也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字的主要职能是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并通过所记录的语言去承载文化。如果说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是文化的载体的话,那么,文字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承载文化的载体的载体。而通过所记录的语言去承载相应的文化的文字,它和这种文化二者之间,实际上还隔着语言这一介体在中间。

同时,文字也不是这种被承载的文化本身,二者之间画不上等号,也不存在一个变了、另一个也一定会跟着改变的逻辑。

也就是说,作为文化载体之载体的文字,并不是被它间接地所承载的文化本身,二者之间是有隔层的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隔着语言这样一个介体的间接性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性的关系;

选用什么样的具体字形作载体形式去记录或承载语言,并通过语言去承载某种文化,这在文字形体与通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这二者之间,既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固化的对应关系,也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一定的因果关系;文字形体的变化与简化,与相应的文化传承是否会因此就会断裂或被割断之间,也没有逻辑上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意味着: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并通过汉语去承载中华文化,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形体的简化,这本身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否会因此就会断裂或被割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繁体字与简化字都能通过所记录的同一种语言去传承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对汉字的简化,也并不存在因此一定会割断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造成文化断裂的必然逻辑;

即便汉字简化会有部分中华文化信息的流失,通常也主要是涉及一部分字理文化,而不可能会更多地危及整个中华文化;把汉字和其通过语言而承载的文化本身如一张纸的正反面一样直接相连甚至等同,再以之来指责中国大陆对汉字的简化会割断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造成文化断裂云云,无疑是典型的逻辑错位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由繁趋简,以简驭繁,本是包括汉字在内的人类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不随着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集团或某一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古老的源于图画记事的象形文字,到不断趋于简易化、符号化的现代文字,汉字跟历史上的人类许多古老的文字一样,其形体,几千年来在简明化(既简又明)的社会需要下,几经演进。在走过商周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汉字出于完善形体的需要而繁丰化的阶段后,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汉字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便不断地趋于简化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对部分汉字的简化与规范,也不过是在顺应人类文字发展(包括汉字发展)不断趋简大趋势的前提下的、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的顺势之举,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推导不出中国大陆的简化汉字是在割断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这种逻辑论断来。

文字本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工具。删繁就简、避难趋便,本是自然之理,古今中外皆然。

汉字自从走过早期发展阶段之后,就一直处在不断趋简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简化,不仅有民间自发形式的,而且也有官方组织推动的。秦代的“书同文”运动,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组织进行的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就目前两岸有关汉字简化的论争而言,一些言论或出于无知,谬称由繁体字向简体字的汉字简化,是在大陆的新中国政府开始倡导的。其实,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根本不符合事实。关于这一点,只要对相关方面的历史有一点儿了解的人,都不难会做出相应的判断的。即使在我们现当代,汉字的简化也并非自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开始,早在民国时期的民国政府就已推行过简化字。如 1935 年 8 月 21 日,“民国”教育部发布经老蒋同意、由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签署的《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 1935 年 6 月所编的《简体字谱》(2 400 余字)中已有收录的 324 个简体字,予以全国推行。这是民国以来由政府牵头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推行简化汉字活动。

由上可见,在新中国中央政府推行简化汉字前,包括老蒋执政时期在内的往代政府,都曾不同程度地进行过推行简化汉字活动,这是历史事实。把简化汉字割断中华文化传承血脉、造成文化断裂的“始作俑者”这样一顶不实的帽子或“原罪” 扣到新中国中央政府的头上,既不合乎汉字形体演进的客观规律,也不合乎汉字简化过程中的历史事实。

新中国的中央政府也并不是所谓的简化汉字割断了中华文化传承血脉、造成文化断裂的“始作俑者”。关于这一点,只要肯认真地梳理、检阅一下相关汉字发展史或汉字简化史等资料,就会不难了解事实真相的。

1949 年 8 月 25 日,共和国成立前夕,吴玉章致信毛教员,提出为了有效地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及推普等意见。当时的中国情况是:5.5 亿人口中的 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 95%以上。教员收到吴玉章信后,百忙之中没有马上直接表态回复,而是将此意见转给郭沫若、马叙伦、沈雁冰(茅盾)三人,委托他们研究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吴玉章。

共和国宣告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字改革工作。共和国成立后的第 10 天,即 1949 年10 月 10 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同年12 月,吴玉章任常任理事会主席,邢公畹、黎锦熙、叶圣陶、周扬、胡乔木、胡愈之、郭沫若、陆定一、田汉、成仿吾、彭真、董必武、廖承志、谢觉哉、罗常培、李立三、李维汉、李达、李济深、何其芳、邵力子、徐特立、陈望道、艾思奇等 78 人任理事。所参与其事者,均为有代表性的一时之选。1951 年春,教员曾批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并在该年 6 月对吴玉章等人的“汉字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来代替”的看法不赞同,强调“搞文字改革不要脱离实际”,“应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后来,毛泽东又根据不同意见,调整了自己对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的认识,指出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同年 12 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4 年 10 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 年 12 月 6 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吴玉章任主任委员,胡愈之任副主任委员,丁西林、王力、朱学范、吕叔湘、邵力子、季羡林、林汉达、胡乔木、马叙伦、韦悫、陆志韦、傅懋、叶恭绰、叶圣陶、叶籁士、董纯才、赵平生、黎锦熙、聂绀弩、魏建功、罗常培等 23 人任委员。同年11 月,吴玉章任主任。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被取代。1955 年1 月 7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 年 7 月 13 日,国务院另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由董必武任主任委员,郭沫若、马叙伦、胡乔木任副主任委员,组织审订上列草案。同年 9 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简化汉字修正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于 1956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23 次会议通过,并于 1956 年 1 月 31 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由是可见,共和国中央政府对汉字简化工作的重视与慎重。

本着“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推行,并在经过八年多实践后,于 1964 年 5 月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出版。这些简化字占我们现有汉字总数的比例是多大呢?《中华字海》(冷玉龙、韦一心主编,1994)是目前收录汉字数量较大的一部大字典,收字 85 568 个。若将目前的简化字总数与其相比,占比 3%。若将目前的简化字总数跟近年通过国家鉴定、据说是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的汉字字库所收入的有出处的汉字91 251 个相比,占比 2.8%。这一简化比例,与阅读中华典籍、传承中华文化所可能需要的其他汉字数比例相比,简化字到底多大程度上能因此一定就会割断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呢?何况,简化字就不能传承中华文化?汉字简化后的中华典籍与中华文化都传承不了了?依据何在?更何况,中国大陆是消灭了繁体字了吗?

大陆汉字简化是有历史、发展的依据,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与基础来进行的。

1950 年 8 月 9 日,国家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召开简体字研究选定工作座谈会,确定了简体字的四条原则:

1.整理选定已经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体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的补充;

2.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取行书、草书,但必须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

3.简体字的选定和补充,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必为每一繁难的汉字制作简体;

4.简体字选定后,由中央教育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行。

后又在听取多数人意见的基础上,1952 年 3 月 25 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整理组重新确定了编制简化字方案的四条原则:

1. 已有通行简体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简体字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汉字简化方案》中,绝大部分都是规范借用民间已经出现的简化字,新造的简化字只占19.38%)。但无通行简体而笔画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简体;

2.简体字以印刷体为准,其构造宜注意与手写体相近。偏旁简化可以类推;

3.异体字另行处理,代用字暂不入本表;

4.简体字表公布时,以简体字为主,附注繁体。排列按丶一丨丿 的次序,首笔相同视次笔,另附由读音检简字及由繁体检简字的两个检字表。

这些原则的制定,显现了新中国汉字简化尊重历史、尊重群众已有的书写习惯的慎重态度。

你觉得宇宙有思想吗?

毫无疑问,宇宙没有思想。

查一下汉语词典,思想一词的释义:

1.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2.念头;想法。

3.思量。

网络词条解释:思想 ,一般也称"观念",其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从我们对“思想”的定义看,很明显这是针对人类的活动行为所下的定义。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很明显,宇宙没有这些行为,因为思想的定义是根据人类的行为确定的。

不仅是宇宙,就是和人类相似的生物,如果严格用思想的定义衡量,它们都不具有“思想”。

如果我们什么事情做的不对,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那是因为宇宙万物都得遵循客观规律。这绝不是一种有思想的主动行为。就连宇宙自己如果违反了物理定律,也会受到惩罚。比如地球如果不按规律到处乱跑,就会与其它星球相撞,或者被太阳吞噬。

宇宙万物之所以各有其道,完全是物理定律使然。如果宇宙有思想的话,绝对不会允许一个天天琢磨宇宙,糟践宇宙的“人类”存在。

如何学习美术?

谢谢邀请。这就要看你想达到什么水平了,如果仅仅是修身养性的玩,买几本水墨画书籍,临摹学习就可以,时间不长就可以画得有模有样。 齐白石早期作品

齐白石早期作品

1.如果要想在短时期内入门并提高,最好是报个美术函授大学或者是美术辅导班系统地学习学习,现在的各大美术院校都有成人班,不过学费高昂。毕竟是一分钱一分货。2.基本的造型能力必须要学。国画要学线描基础,墨汁浓淡干湿枯的用墨技巧,毛笔的运笔技巧,色彩的调和搭配。水粉油画要学块面造型,要学人体结构,要学透视规律,要学速写与写生……3.总之,想学美术,必须要确定自己想达到什么层次,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着手。一点拙见,希望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