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吴昌硕书法作品_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

爱字体2023-08-23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吴昌硕书法作品,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您有好的临摹字帖推荐一下呗?吴昌硕书法存世量?欧阳中石他们谁的书画好?总有人说书法的线条要迟涩?吴昌硕书法作品,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行书练了一段时间,再突然
本文目录

吴昌硕书法作品,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

行书练了一段时间,再突然练楷书。

吴昌硕书法作品_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

我个人觉得,这样做,问题不大,未尝不可。

这有一比。

白面馒头(假定您是北方人吧。若是南方人,换成白米饭也行)你一直吃一直吃,吃厌烦了,某一顿忽然换成杂粮馒头或者烧饼,你可能就吃得津津有味、别提有多香了!

文意示图 :北方人钟爱的主食馒头

但吃饭之前要弄清楚两点:

其一,白面馒头,作为主食,作为饮食习惯的自然选择,为我们提供日常必需的营养,即使有时吃厌烦了,但“主食”地位不可动摇,你毕竟不能一直抛弃它不吃。

所以说,常吃的主食不能经常换,不能随意换。

但偶尔换换口味就完全可以。这一点儿都不过分。——“喜新厌旧”毕竟是人的天性之一嘛!

再说,新的主食,可能会给你新鲜感,补充新的营养素,会让你身心受益。

不过,这仅限于偶尔换换,不能习以为常。

因为,饮食要大体上有规律,才会对身体有益。

这是其二。

言归正传。

你行书练了很长时间,突然又想练楷书。

如果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换换口味尝尝鲜,“浅尝辄止”即可,可不要“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了——尝过后,还是要“迷途”知返,走回“正途”行书的。

文意示图:误入藕花深处

如果是全面思考衡量后的理性选择,决定放弃行书。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决定要在楷书上研磨功夫、长期坚持、有所心得,那就要稳定确定下来,不能再朝秦暮楚了。

如果是对行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把握,还想再修楷书这种书体,甚至要打通两种书体联系,那就要处理好在某一阶段内,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的问题。

纸上说来终觉浅,还是结合实例谈。

我这两年也在学习书法,主要是学习篆书。

这些天,一直临摹邓石如,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千字文》。

本人正在练习的邓石如《心经》(节录)图

本人正在练习的邓石如《千字文》(节录)图

有时候,真会临摹得厌烦,严重时会有想吐的感觉。虽然也知道应该克服这种情绪,虽然也知道自己离入门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就是厌烦。此时,我就会临一临隶书,像《曹全碑》呀,《白石神君碑》 等等什么的。

本人正在练习的《曹全碑》(节录)图

只当是一种调适调节就好了,也没有感觉有多大的不妥。相反,这样处理了几回后,还有一些小小的心得,那就是:篆法、隶法虽有圆转、方折的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比如,它们都特别强调中锋运笔,它们都最好能写出如远古碑刻般的古朴朴拙之气。

而这种收获的前提是,我两种书体都已涉猎练习,我对转换的这两种书体都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

至于您想转换的行书和楷书,其实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练习了行书,就不可以练习楷书了,更不是必先练习了楷书,楷书有了基础才能练习行书的。

也就是说,行书和楷书,它们二者的差别,或许并没有我们平时想的那样大。它们的很多笔法,其实是相通的。只不过,行书是快捷化书写的楷书,楷书是更端正化的行书罢了。

这样,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

如不清楚也不要紧,下面给出我的具体建议,也是对上文内容的进一步回顾回应:

一、学习书体要专注。

示意图:专注于积极一面

我们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困境是:琐事多、任务重、身心疲劳、精力分散。

那怎样才能更容易脱颖而出啊?

专注啊!除此,还有什么法门?

针尖,只有力量聚集在一处,才会刺穿硬物;太阳,只有光线聚集在一处,才会燃起火焰;目光,只有注意聚集在一处,才会造就巨星。可以说,现在,专注就是生产力。

对您来说,就是要想清楚,到底是发展行书呢,还是聚焦楷书。弄明白以后,最好专注其中的一种。

二、选择书体看基础。

深挖地基才能建起万丈高楼

既然你的行书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就说明你应该有一定的行书基础了。

趋利避害是我们人类的天性。有基础的行书,操作起来应该会比没有基础的楷书容易吧。

何况,任何一种书体,学好学精都不是太容易的。与其心血来潮、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走一程。

这方面,建议您下去可以了解下吴昌硕先生,看下他是如何学习临摹石鼓文的(他大概是从三四十岁的时候,开始临摹学习石鼓文。到八十三岁,一直学习研究石鼓文。在人生的晚年,吴昌硕“人书俱老”,石鼓笔法老辣精道,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吴昌硕七十九岁所作石鼓联:花角树旙出深秀,鱼中写帛道平安

三、选择书体重兴趣

到底该不该换成楷书?还要看您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安徽某地 学生兴趣盎然学书法

假定您虽然有了一定的行书基础,但恍然大悟,知道了原来楷书才是能让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钟爱书体。

这个时候,虽然可能楷书基础不太好,但以兴趣为导师,相信您定能克服诸多困难,长期坚持,最终有所成就的。

说明:图片原创或来自于《今日头条》“免费正版图片”

您有好的临摹字帖推荐一下呗?

我本人觉得初练书法用熟宣比较好。

宣纸小知识: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原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故称“宣纸”。

宣纸按照纸面洇墨的程度可以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三种类型的。

生宣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很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常用于写意画和书法。

生宣的性能:生宣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很强,可以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形成浑厚华滋的效果。

熟宣因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比生宣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所以这种特性使得熟宣更宜绘制工笔画而非写意画。

熟宣的性能:熟宣纸比生宣纸硬,吸水能力弱,作画时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玉版宣”就属于此类。

半熟宣的性能:半熟宣是由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于生宣与熟宣之间。欣赏字画

临摹字帖,我觉得唐诗,宋词以及名人名言都行。

或者是如下面图片中的几本。

主耍可以跟据自已的爱好而定。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加油,祝你早练成一手好字。

吴昌硕书法存世量?

据不完全统计,吴昌硕存世作品约为2万余件,其中,日本和亚太地区有着重要的分布,日本也是吴昌硕作品拍卖的一个重要战场,吴昌硕精品出现的日本拍场的几率也非常高。目前所知的日本公私珍藏的作品就至少有2500件,这还不包括近年来回流的数千件在内。

欧阳中石他们谁的书画好?

书法上都写出了各自风格,就得看其你喜爱那种风格,品其风格如下:郭沫若书法作品摆动绮丽,动感十足,是文人入书法之典范;齐白石书法刀锋劲挺,缠绵有余,有吴昌硕影子,又跳出吴昌硕之缠绵。舒同书法是规规矩矩写字典范,从何绍基笔法写自家风格,字字独立;启功书法要其坚净翁去理解就更加贴切,字势坚挺,干净利落,以笔画代刀,锋芒四射,圆润劲挺,其字雅俗共赏,雅有神韵静气,通篇气韵贯通,笔法不离古法,但又写出推肘悬腕,不激不励的自家风貌,书法艺术性可追逆古人。范曾乃当代画家,宽幅的画风独步画坛,字也有其画之风貌,体宽扁,笔秀丽,画家能入书家之列也是写出自家风骨;欧阳中石书法,是书法中折钗骨之体现,圆润劲健,体势摆动,字字独立,而势相连,书风之美也是入古出古,入碑入帖,写出时代气息的大家风范。如要从书法艺术性乃影响力来排其先后,启功书法无论从艺术性还是影响力应排第一,书法齐白石得排启功后边,画是大家书次之,而欧阳中石是现见在见在书法家中艺术影响很高专业书法大家,其他依次是郭、范、舒也。

总有人说书法的线条要迟涩?

“总有人说书法的线条要“迟涩”,究竟什么是迟涩?”看了历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书法的笔画线条确实是要有迟涩的,只有迟涩得当才会丰富充实,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讨论一下迟涩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什么是迟涩?

“迟涩”是书法中的专有用语,“迟涩”与“疾涩”不一样,后者说的的书法中行笔的两个方面:快与慢,而前者只强调了一个方面:那就是慢速而沉着,绝不是说僵涩死滞。

清代书法家刘煕载就在《艺概》中说: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这说明迟涩在用笔方面是和“疾”法地位相当的。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这是书圣王羲之在《笔势论》中的一段话,王羲之用一个具体的“乌”字说明了“疾涩”二法在用笔当中的作用,并且说“每欲书十迟五急”,这说明王羲之把迟涩看得相当重要。

所以说书法的笔画线条要“迟涩”这句话是对的,明白了迟涩的重要性,就要说说笔画线条为何要“迟涩”,它有怎样的作用,不然就不足以说明迟涩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了。

我个人认为书法的用笔过程整体都有迟涩存在,因此它的作用有三个:第一,迟涩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力量感;第二,迟涩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厚重感;第三,迟涩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质感。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论述迟涩在书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一,迟涩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力量感

书法有很多种美的呈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力量美,力量美自然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他的具体方法就体现在笔画的运行当中,而在运行当中要增加笔画线条的力量感,就要特别注重迟涩。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这说的就是行笔要实在,要讲究迟涩之道,不然笔画飘浮,又怎会有力量感呢?

〈吴昌硕书法笔实墨沉,深得迟涩之法〉

我们看清末民初的书法家吴昌硕的不同书体,每一种书体都体现出果敢之力,骨力刚健,又有舍忍之力,筋力雄健,神气饱满,无疑充满了力量美。

我们看他的书法的笔画特别讲究迟涩之法,他不像王羲之行书那样笔画纤细,飘逸游动,吴昌硕的行书笔画线条显得迟涩而稳健,在迟涩中尽显苍劲之力。

特别是一些笔画末尾突然出现的飞白,这就是由于前面的笔画一直注重迟涩的笔法,行笔稳健而沉着,在末尾收笔时图片放开,就出现了苍劲的飞白,这种苍劲的飞白与前面迟涩而带来沉着共同塑造了充满力量感的笔画。

第二,迟涩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厚重感

厚重感和飘浮感在书法中是对立的,历代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是书法的厚重感而没有人追求飘浮感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46岁的杰作,此碑用笔深厚雄健,气势磅礴,神采焕发。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迟涩体现出来的笔画厚重感〉

碑中的每一个,每一个点画都有凸出纸面的感觉,笔画线条有丰实的厚度,壮美的立体感,碑中的字像写在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里。

再仔细看碑中字的笔画,颇有迟涩之感,颜真卿的这块碑中的书法笔画已经凸显出苍劲壶古拙之感,我们从他每一个笔画的厚重感之中就能体会出来,如果不是迟涩得当,行笔稳妥稳健,那么笔画势必会飘忽不定,怎能有如此沉着而力压千斤的笔画呢?

所以,迟涩的作用在构建笔画线条的时候是特别关键的,至少对于颜真卿这一类雄强古拙的书法风格是特别重要的,很多人也因此说书法的笔画线条要注重迟涩,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迟涩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质感

古人常说:“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

这说明用笔太快不好,用笔太慢也不好,而如果想要增加笔画线条的质感,就要迟涩得当。

〈颜真卿楷书〉

我们看颜真卿楷书,特别是他楷书中一些主笔画,把笔画的质感凸显得淋漓尽致。

我们常说,行书要慢写,楷书要快写,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写楷书也不能太快,相反地,要更加注重迟涩,这样笔力才能更加沉着,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就更佳。

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先生在书法讲座中提到写竖画,就是要一点点徐徐向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而不是顺势而下,快速地想当然而为之。

其实这就是强调的迟涩的作用,在迟涩得当中,笔画显得不紧不慢,有条不紊,既不臃肿乏神又不飘忽轻浮,这样笔画线条的质感才可能跃然纸上,如果指望快速地书写写出笔画线条的质感,我觉得是徒劳无益的。

人们往往觉得行草书就是要快,然而行草书要慢写,原因就在于要将迟涩之道运用其中,而不是一味地快,不知所写。

〈行草书的书写不是越快越好,恰恰要注重笔画运行的迟涩作用〉

在行草书中,牵丝映带固然要快,但是主笔画一定要沉着,要符合迟涩的用笔特征,这样由主笔画带出来的牵丝的快与主笔画的迟涩形成了对比,使迟涩显得更加沉着有力,也使得笔画线条的质感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

通过以上的举例论证,我们知道了迟涩其实并不仅仅就是慢,而是要迟涩得当,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在笔画线条中去表现,使得笔力更加沉着自然、挺拔刚健,所以说人们经常所说的迟涩是真实存在于书法的笔画线条之中的,然而,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迟涩,就要明白迟涩的三大作用,即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力度感、可以增加笔画线条的厚重感和增加笔画线条的质感。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几点,那么我们也可以在具体的书写实践中运用迟涩之法,也能写出有力量感、厚重感、质感的笔画线条和书法作品。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对此你有怎样的观点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