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高字行书_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

爱字体2023-06-21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高字行书,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唐朝被称为草书发展的峰巅?老师给个建议?行书最佳字帖?有行家能指点一下吗?高字行书,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初学书法最好是以楷书入门,楷书在古时并不是单指我们现在
本文目录

高字行书,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

初学书法最好是以楷书入门,楷书在古时并不是单指我们现在认识的楷书,楷的意思就是规矩、法则,小篆、汉隶、正楷,都可以作为初学。但是不建议以行书、草书入门。学书法如只学行书、草书或是隶书,不学楷书行不行?回答是:完全可以,但是这里有个层次、标准的要求问题,许多人写字也是写了一辈子,但是就是达不到一个高层次,写到一定的程度便不再长进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往往就是楷书的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当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没有了再行上进的“能量”。所以说,虽然练字可以不写楷书,但是没有楷书基础的字,水平自然也就高不了。因此先学楷书实际上就是先从从入手,先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共性、什么是必要的法度,什么是公认的法则。

高字行书_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

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先入规范,先求共性,先对自己有个约束为好,待有了一定的共性知识,知道了是非标准明确了行进的方向,再去追求高层次的艺术个性,方是一个有志于书道研习者正确的途径。如果一个人想努力把字写好而写不好,这是个功夫问题;如功夫欠佳本来就写不好,却又不好好去写,这肯定是在道德品质上发生了问题,这样的人在社会交往上也多不是贤良之辈,“字为心画”、“书如其人”这绝非是句空话。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思路,当然不只是速度的关系,这里面包含了楷书和行书体系间微妙的基本功、笔法架构、布局和行气等系统性问题,主要表现在8点思路:

一、用笔:变中锋行笔为诸锋兼用“中锋行笔”千古不易,楷书尤其讲究这一点,这也是古代书法大家用笔经验的总结,今人可遵照执行。

二、运笔:变缓书慢写为快慢两可相比较而言,行与楷的显著不同就是书写时行书运笔的速度快于楷书。从实用角度看,不快不足以提高速度,不足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艺术角度看,书写速度加快使得线条变化多姿,粗细、曲直、枯湿、燥润、浓淡、虚实都得以表现,令人看来有丰富多彩、心旷神怡的感觉。

三、线条:变直线交结为曲线为主书法是由线条构成的抽象艺术,它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来传情达意。正是因为线条的变幻无穷,才使得书法艺术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四、笔意:变暗为明或明暗相宜书法艺术讲究笔意连贯,既体现书写时的熟练程度,也体现书写者思维的连贯性和运笔时的起承转合。但楷书的笔意多表现为看不见的暗连,行书的笔意随着书写速度的加快而显得外露,既有看不见的暗连,又有看得见的明连。暗连是笔画间看不见的“意”在潜流,明连是笔画间看得见的牵丝带缕。没有笔意明连的楷书显得干净利落无羁绊,有了牵丝带缕(明连)的行书又显出牵前携后、互相关照、彼此呼应的和谐之美和活泼多姿、流畅婉转的灵动之美。

五、笔顺:变固有法则为灵活运用楷书的书写极其讲究笔顺,自古就有可供遵循的笔顺规则来规范楷书书写。这些规则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十分科学。行书笔顺的改变要在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指导下进行,而不能随意自创,否则令人看后啼笑皆非,有一种“先穿鞋后穿袜”的尴尬,还给人留下文化素质不高的遗憾。

六、结构:变结字繁杂为删繁就简楷书书写时要严格体现文字原型,尽管结构繁杂、书写麻烦,但也不能随意精简。而行书的书写则不同,它可以根据文辞内容、配合写意抒情、方便临场发挥而对结构进行调整,有时甚至可以删繁就简地处理文字。

七、字形:变方正端庄为仪态万方除极少数特殊结构的文字如“夕”、“一”、“人”等之外,绝大多数楷书的字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写得好,能显出端庄、严谨之美。字形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不是书家刻意追求的,随着书写的进行自然且下意识地成形,只是写成后旁人眼中的自然成像而已。但由楷书转行书,不拘字形上的方正规整而使行书各具形态,是行书书写时要做到的一点。

八、章法:变行列分明为有列无行楷书作品在书写之前就定好方格,每格一字写成后,横看成行竖看成列,斜看也有规则,它的美就是工整划一、严谨有度。那么,在楷书向行书转化的时候,由上向下纵向书写、先右后左横向换行时,书写者需要重点考虑纵向诸列之间的气息贯通,兼顾横向诸字是否成行、是否气息流通,这是符合“纵有列横无行”的分行布白之法则的。王铎的书法很有代表性,其书以大草见长,行草也有特色。

任何一门行业或技艺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1、书法的发展历程,就是先有楷书,后有行书,最后才是草书。而行书的发展,正是在楷书笔画的基础上进行连接和挥洒的。假如基本笔画还没掌握,就仓促练行书,会在笔画和字体间架上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类似于小孩学走路,走还没学会,就匆忙去跑,就摔跟斗的。

2、古往今来,各个时期的书法大家也一直在遵循“先楷书、后行书”的顺序在练习,厚积才能薄发。像 田章英、司马彦、卢中南、庞中华等书法大家的字帖都是很好的,楼主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买!所以,初学者建议还是从楷书开始练习。

行书 与楷书的差距不大 ,直接练习行书对楷书有很大帮助关于书体,楷书基本功还是得练的,这是入门。如果练好了,以后再学行、草,在运笔方面会有很多帮助。如果你喜欢的是隶书,那倒是可以直接学,学了楷书反而容易受影响,蚕头凤尾都不好表现。最不好的就是楷书行书一起练,容易还不会走就想跑,功夫不扎实,写出的字法飘,没笔力。至于楷书学习的笔体,很多初学者都是颜柳入门,看你的喜好了。如果你全无基础,倒不急于临帖,可以先买基础的笔划练习字帖,对毛笔有感觉,运用自如以后再临帖不迟。

练书法就是改变你既有习惯的过程,你的书写习惯都保持二三十年了,改起来就像一下子要求右撇子只用左手,所以书法难练啊,要把以前的字都忘掉,有些人疑惑“字为啥越练越差呢”,就是这个原因,旧习惯忘光了,你的字就进步了。练楷书练到某一天你感觉自己可以写行书了,那你就能练行书了。就像学自行车,你一直用脚蹬地划行,突然有一天你心里觉得能骑走它,不会摔了,结果你就真能一溜烟骑走不摔,水到渠成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

唐朝被称为草书发展的峰巅?

谢谢。

说起中国的书法艺术,我认为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一。秦朝为了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命李斯将象形文字编创为小篆,作为国家与社会通用的文字。

二。魏晋时期钟繇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了楷书,(力命表)紧随其后出现书圣父子二王,将文字书法又一次的发扬光大。

三。第三阶段就大唐盛世,唐代的书法家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楷书界有颜,柳,欧,褚,虞等诸多大家。草书界张旭,怀素,孙过庭等。

中国文化走向的高潮的时期是唐朝和宋朝,唐代社会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繁荣开放的朝代,赢得世界各个国家的前来取经。这样融汇了中西文化的贯通,更使唐代的文艺青年层出不穷。唐诗,书法,绘画,文赋,歌曲,都达到了最高峰。

书法除了楷书,还包括行,隶,篆,草。草书当首推张旭,怀素,孙过庭这三位大家。张旭草书的代表作,(肚痛贴)其特点是狂放大胆,沉稳遒迈,时而细笔如丝,连绵直下,气势连贯,浑若天成。在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断与连,疏与密,开与合,狂与正之间往复。表现出和谐一致,气韵生动,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无拘无束的高雅艺术魅力。

僧人怀素的代表作(圣母贴),其艺术特点是,圆浑古茂,多带章草,遒劲圆转,温润古健,较之(自叙贴)的极力纵横,一泻千里的风格来说,(圣母贴)是章草中的佼佼者,中规中距,沉稳洒脱,是其代表作品。

孙过庭的代表作(书谱)其笔法深得二王真谛,首段起笔沉稳,速去缓来,应规入距,写到中段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笔意风发,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高潮迭起一气呵成。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境界。

唐代的书法艺术不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都将中国文字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至今我们一直在追寻它的足迹,学习它的精华,唐代的草书艺术永远都是国之瑰宝。

老师给个建议?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行书临摹:《兰亭序》;《圣教序》;《金刚经》;米芾;《书谱》?老师给个建议。”您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很多学习行书书法爱好者的普遍的一些比较难以决断的选择。

我们今天看到你所临摹的《兰亭序》习作我觉得已经临摹的很不错了。如果继续把《兰亭序》临摹下去,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因为你这个起点还是比较好的,用笔各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好的书法的基础,那么有这样一个基础,我觉得不管是临摹《圣教序》、临摹《金刚经》还是临摹米芾的行书,孙过庭的《书谱》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在选择行书的时候,我们到底要追求哪一路的行书?毕竟从《兰亭序》、《圣教序》到米芾的行书,这个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米芾的行书,代表了宋代书法的一种美学审美的新趋向,也就是我们后代总结的“尚意”,当然,书法的尚意不只是宋代有,魏晋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尚意的,唐代的书法也是尚意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书法是意在笔先,所有的书法家,特别是在行书领域,他们的“意”是最主要的,几乎“意”就是书法的灵魂了,如果书法没有灵魂,怎么能叫艺术创作呢?书法家把“意”都是放在第一位的位置的。

当然,到了宋代的时候,像米芾的书法更具有自己个性张扬的特点特点,而且他的书法里边,还吸收了大量的唐代和其他的同时代的书法家的一些精神,这样呢,就在王羲之这样一个书法体系里边又累加重叠了更多艺术的含量。

所以,在米芾的书法里边,它的笔法更加的汪洋之势,更加的自由不羁,因此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要把握到我们追求的是哪一路的书法风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像魏晋书法,他们反映的是恬淡、宁静、冲和这样一个路子,而米芾是一种个性的张扬,风流倜傥的这样一个路子,他开辟了明清书法的先河。所以,这些从王羲之到米芾的路子并不是都完全一成不变的。

孙过庭《书谱》单字,注意笔画之间的连接点,正是他的精彩和神采之处

再说《书谱》是一个草书把它作为行书学习,这是不太恰当的。当然,《书谱》还不是一个狂草,基本上是一个小草书法作品,它跟行书的联系更多一些。但是,它仍然是一个草书的体系,它的笔法比行书要更加的变化多端,简练而超度,这是两个层次书法境界。

从行书到草书是书法艺术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书法里边最高的一个境界层次。所以,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最好在行书的领域里面,寻找自己最喜欢风格和境界,我们扩大了自己的书法视野之后,再不断的充实自己,寻找适合自己书法发展的路子。

那么,到底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书法的路子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书法作品或者字帖的时候,只要我们对笔法精心的研究,就一定会具备探索书法新风格和学习书法字帖的自觉能力。

米芾《虹县诗帖》有纵横捭阖之势

我们学习书法,如何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其实我们在初学书法的时候,都是在自觉不自觉的被动接受前人的思想和技法的。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去把前人的成就一下子都接受过来,更没有一下子实现改造前人风格和思想的可能性,这是一定要有一个过程的。

那么古人是通过临摹的字帖多,经历的时间长,就会逐渐的产生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我们在学习书法的中极阶段,就完全可以具备探索书法风格的条件。

具体的来说,就是我们在学习古人书法的时候,一定要把笔法和结构两个层次吃透,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书法结构很重要,比法第二怎么样,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结构和书法是不能分离的,那么相对来说我们对书法上面结构的理解比较容易一些,但是对笔法的理解我们是容易忽视的。这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难点,明明我们眼睛看得很清楚,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字帖每一个笔每一个画的用意是怎么出来的,所以我们就要反复的来琢磨字帖里边的笔画他们究竟有什么意图?

要解开笔法的意图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今天常讲的从起笔行笔到收笔,我们如果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这样分析下去,那么就没有看不清楚的字帖笔画的问题。

我们就举一个例子,看你临摹的这个“九”字。我们首先看第一笔撇。我们按照笔画的三段论,起笔、行笔、收笔来看:你临摹的这一撇起笔和形笔部位。粗看起来没有什么毛病,其实毛病出在哪呢?就出在快要收笔的时候。

我们先看图片左边王羲之“九”字的这一撇,他的收笔部位即将出锋收笔的时候,笔画仍然是很饱满的,也就是说他这一撇从起笔开始到行笔,走到下面快要收笔出锋的时候,笔画是非常饱满的,然后这一撇是露锋收笔。

如果你觉得这是吹毛求疵,其实这就大大的错了,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尽量做到丝毫不差。

因为字帖元气淋漓的部分都在他的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饱和和状态下完成的,所以大师书法作品中的笔画是元气淋漓是精气十足的。如果我们缺一点他就没有那个劲儿了,也就没有那个份儿了,因为他缺了一点,就像我们唱歌应该唱到多高多低,这是有度数的,如果不到那个度数,那肯定这个就不太准确,书法也是这样,要达到美的节奏,一定要按照他的那种笔译来走,他的笔译完全就体现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完整饱和的状态之下。

同时,我们在临摹书法的时候也应该看到,除了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准确之外,他还有三个方面,我们一定要看得清楚。

1.笔法

2.笔意

3.笔势

我们继续以你写的“九”这个字做一些分析。《兰亭序》中“九”第二个笔画是横折弯钩。这个笔画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主要是他要跨越横、竖、弯、横、勾这样五个空间,笔法变化的幅度之大,不是我们楷书、行书里多见的笔画,所以,它的笔法难度就很大。那么,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王羲之和欧阳询的“九”字撇写法,他们都对行笔部位控制非常严格,在行笔的末端,为收笔做了充足的发力准备

我只说一点,就是竖弯过来的横勾,王羲之的写法,走的这个横勾是非常水平这样一个笔势。你临摹的微微上扬了一些。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其实你临摹的字已经不错了,我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临摹的字帖能不能够看出字帖上的笔法、笔意和笔势,这是训练我们眼光和手法的双重核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我们临摹的像还是不像的问题。

例如在评论“九”这个字横折弯钩,最后勾这个写法的时候,你写出来的这个勾跟《兰亭序》上的并不一样,但是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它有控制部分,还有个非控制部分。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笔意、笔势一定要有,但是只要把大事把握好,末端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非控制部位,比如“九”字的这个勾,它在这个字里边所占的位置怕,已经处于非控制部位,就是你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不影响这个字的大势。

再比如说,我们写一个捺画,这个笔画的非控制部位,就是他收笔的部位,因为捺画有多种写法,最重要的是捺画它的收笔的部位变化比较多,就是在你临摹的这个字上,他也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并不影响这个字的整体大势。那么到底选择哪一种写法?完全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因此,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规律性的问题。

当然最好我们在临摹的时候可以做的和字帖一模一样。但是,我们一定要紧紧的抓住用笔的大势,这是我们临摹字帖具体的一个字的结构和笔法的严格控制部分控制部分。而不影响大势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非控制部分。所以我说那个勾怎么写都不太过分。

在临摹书法字帖上,一直存在着两个问题,就是像和不像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像还是不像,最好你只要临摹的好就不存在任何问题,或者你写的字是好的,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是这里边有一个什么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我们临摹的像和不像都不要紧,但是我们能不能具备看得准确这样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学习书法的原理精神,全部都在我们能不能够解读经典书法作品的用笔和他的用意之中,这是我们临摹书法非常重要的一条。

如果我们具备这样的眼光,临摹任何字帖都不存在障碍,也不存在像还是不像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用笔比较准确,第二是我们看字帖,把字帖上面的笔法、笔意、笔势都能够看准,这是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临摹的像还是不像,我们可以依据我们对字帖的阅读能力,通过对笔法、笔意、笔势的检验,来证明我们怎么样去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我们今后在书法的创作过程当中,还是可以运用这样一个手段来检验我们到底写的是完美还是不完美。

所以最后对于您提出的到底临摹哪一个字帖,我觉得都不重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字帖首先吃透它,然后再临摹其他的字帖,我觉得都会产生势如破竹的效果。

行书最佳字帖?

行书第一碑为云麾将军碑,为李北海书法,其人学问髙深。叹为观止。一生名言为,学我者昌,似我者死!

这句名言后为齐白石所引用。

学我者昌,似我者亡。告诉你,学习别人书画。要学其神,不只皮毛!

犹如书画临帖。字练的和颜真卿一样。别人会学颜,不会学你。你会成为字匠。如若你对字帖心领神会,自成一切体为好!

有行家能指点一下吗?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