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汉字转拼音_算不算另一种文字

爱字体2023-03-29字体百科4
本文目录汉字转拼音,算不算另一种文字?关于中文汉字拼音的几个问题?中国必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赵元任为什么要求废除汉字?日本为什么要使用汉字?汉字转拼音,算不算另一种文字?提问者对于简体字的认知有误,简
本文目录

汉字转拼音,算不算另一种文字?

提问者对于简体字的认知有误,简体字可不仅仅是结构、笔画的简化,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传承。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一些传媒的相关言论中,时常可以见到汉字简化(特别是新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后割断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血脉、造成文化断裂之类的言论。实际上,仔细分析相关言论,不少把汉字的简化简单地一概解读为割断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之类的说法,往往不是出于对汉字演变的客观规律与史实的无知,就是出于别有用心的耸人听闻。

汉字转拼音_算不算另一种文字

从文字与文化的关系上看,文字本身虽然也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字的主要职能是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并通过所记录的语言去承载文化。如果说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是文化的载体的话,那么,文字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承载文化的载体的载体。而通过所记录的语言去承载相应的文化的文字,它和这种文化二者之间,实际上还隔着语言这一介体在中间。

同时,文字也不是这种被承载的文化本身,二者之间画不上等号,也不存在一个变了、另一个也一定会跟着改变的逻辑。

也就是说,作为文化载体之载体的文字,并不是被它间接地所承载的文化本身,二者之间是有隔层的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隔着语言这样一个介体的间接性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性的关系;

选用什么样的具体字形作载体形式去记录或承载语言,并通过语言去承载某种文化,这在文字形体与通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这二者之间,既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固化的对应关系,也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一定的因果关系;文字形体的变化与简化,与相应的文化传承是否会因此就会断裂或被割断之间,也没有逻辑上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意味着: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并通过汉语去承载中华文化,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形体的简化,这本身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否会因此就会断裂或被割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繁体字与简化字都能通过所记录的同一种语言去传承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对汉字的简化,也并不存在因此一定会割断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造成文化断裂的必然逻辑;

即便汉字简化会有部分中华文化信息的流失,通常也主要是涉及一部分字理文化,而不可能会更多地危及整个中华文化;把汉字和其通过语言而承载的文化本身如一张纸的正反面一样直接相连甚至等同,再以之来指责中国大陆对汉字的简化会割断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造成文化断裂云云,无疑是典型的逻辑错位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由繁趋简,以简驭繁,本是包括汉字在内的人类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不随着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集团或某一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古老的源于图画记事的象形文字,到不断趋于简易化、符号化的现代文字,汉字跟历史上的人类许多古老的文字一样,其形体,几千年来在简明化(既简又明)的社会需要下,几经演进。在走过商周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汉字出于完善形体的需要而繁丰化的阶段后,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汉字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便不断地趋于简化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对部分汉字的简化与规范,也不过是在顺应人类文字发展(包括汉字发展)不断趋简大趋势的前提下的、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的顺势之举,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推导不出中国大陆的简化汉字是在割断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这种逻辑论断来。

文字本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工具。删繁就简、避难趋便,本是自然之理,古今中外皆然。

汉字自从走过早期发展阶段之后,就一直处在不断趋简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简化,不仅有民间自发形式的,而且也有官方组织推动的。秦代的“书同文”运动,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组织进行的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就目前两岸有关汉字简化的论争而言,一些言论或出于无知,谬称由繁体字向简体字的汉字简化,是在大陆的新中国政府开始倡导的。其实,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根本不符合事实。关于这一点,只要对相关方面的历史有一点儿了解的人,都不难会做出相应的判断的。即使在我们现当代,汉字的简化也并非自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开始,早在民国时期的民国政府就已推行过简化字。如 1935 年 8 月 21 日,“民国”教育部发布经老蒋同意、由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签署的《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 1935 年 6 月所编的《简体字谱》(2 400 余字)中已有收录的 324 个简体字,予以全国推行。这是民国以来由政府牵头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推行简化汉字活动。

由上可见,在新中国中央政府推行简化汉字前,包括老蒋执政时期在内的往代政府,都曾不同程度地进行过推行简化汉字活动,这是历史事实。把简化汉字割断中华文化传承血脉、造成文化断裂的“始作俑者”这样一顶不实的帽子或“原罪” 扣到新中国中央政府的头上,既不合乎汉字形体演进的客观规律,也不合乎汉字简化过程中的历史事实。

新中国的中央政府也并不是所谓的简化汉字割断了中华文化传承血脉、造成文化断裂的“始作俑者”。关于这一点,只要肯认真地梳理、检阅一下相关汉字发展史或汉字简化史等资料,就会不难了解事实真相的。

1949 年 8 月 25 日,共和国成立前夕,吴玉章致信毛教员,提出为了有效地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及推普等意见。当时的中国情况是:5.5 亿人口中的 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 95%以上。教员收到吴玉章信后,百忙之中没有马上直接表态回复,而是将此意见转给郭沫若、马叙伦、沈雁冰(茅盾)三人,委托他们研究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吴玉章。

共和国宣告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字改革工作。共和国成立后的第 10 天,即 1949 年10 月 10 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同年12 月,吴玉章任常任理事会主席,邢公畹、黎锦熙、叶圣陶、周扬、胡乔木、胡愈之、郭沫若、陆定一、田汉、成仿吾、彭真、董必武、廖承志、谢觉哉、罗常培、李立三、李维汉、李达、李济深、何其芳、邵力子、徐特立、陈望道、艾思奇等 78 人任理事。所参与其事者,均为有代表性的一时之选。1951 年春,教员曾批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并在该年 6 月对吴玉章等人的“汉字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来代替”的看法不赞同,强调“搞文字改革不要脱离实际”,“应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后来,毛泽东又根据不同意见,调整了自己对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的认识,指出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同年 12 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4 年 10 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 年 12 月 6 日国务院发出通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吴玉章任主任委员,胡愈之任副主任委员,丁西林、王力、朱学范、吕叔湘、邵力子、季羡林、林汉达、胡乔木、马叙伦、韦悫、陆志韦、傅懋、叶恭绰、叶圣陶、叶籁士、董纯才、赵平生、黎锦熙、聂绀弩、魏建功、罗常培等 23 人任委员。同年11 月,吴玉章任主任。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被取代。1955 年1 月 7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 年 7 月 13 日,国务院另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由董必武任主任委员,郭沫若、马叙伦、胡乔木任副主任委员,组织审订上列草案。同年 9 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简化汉字修正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于 1956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23 次会议通过,并于 1956 年 1 月 31 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由是可见,共和国中央政府对汉字简化工作的重视与慎重。

本着“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推行,并在经过八年多实践后,于 1964 年 5 月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出版。这些简化字占我们现有汉字总数的比例是多大呢?《中华字海》(冷玉龙、韦一心主编,1994)是目前收录汉字数量较大的一部大字典,收字 85 568 个。若将目前的简化字总数与其相比,占比 3%。若将目前的简化字总数跟近年通过国家鉴定、据说是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的汉字字库所收入的有出处的汉字91 251 个相比,占比 2.8%。这一简化比例,与阅读中华典籍、传承中华文化所可能需要的其他汉字数比例相比,简化字到底多大程度上能因此一定就会割断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血脉呢?何况,简化字就不能传承中华文化?汉字简化后的中华典籍与中华文化都传承不了了?依据何在?更何况,中国大陆是消灭了繁体字了吗?

大陆汉字简化是有历史、发展的依据,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与基础来进行的。

1950 年 8 月 9 日,国家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召开简体字研究选定工作座谈会,确定了简体字的四条原则:

1.整理选定已经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体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的补充;

2.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取行书、草书,但必须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

3.简体字的选定和补充,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必为每一繁难的汉字制作简体;

4.简体字选定后,由中央教育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行。

后又在听取多数人意见的基础上,1952 年 3 月 25 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整理组重新确定了编制简化字方案的四条原则:

1. 已有通行简体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简体字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汉字简化方案》中,绝大部分都是规范借用民间已经出现的简化字,新造的简化字只占19.38%)。但无通行简体而笔画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简体;

2.简体字以印刷体为准,其构造宜注意与手写体相近。偏旁简化可以类推;

3.异体字另行处理,代用字暂不入本表;

4.简体字表公布时,以简体字为主,附注繁体。排列按丶一丨丿 的次序,首笔相同视次笔,另附由读音检简字及由繁体检简字的两个检字表。

这些原则的制定,显现了新中国汉字简化尊重历史、尊重群众已有的书写习惯的慎重态度。

关于中文汉字拼音的几个问题?

你的第一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不要问为什么有的人读成yuan和饿了,这是方言和习惯的问题。如果约定成俗的读音流传广泛,字典也会修改的。

拼音ǘ转换成u,为了简便,ü的两点在某些情况下要去掉的。小学时有一个儿歌,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和y,马上就摘帽。你还混淆了复韵母的读法,我们学习云(yun)的拼音时,只有声母y+复韵un(读作蕴,一声),而不是想当然的拆开y ü n,虽然可以这么拼出来,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没有采用这种拼法。

中国必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8个字,是鲁迅直言?还是之后有人断章取义而为?很难说得清楚。不过,本题目的下方却如是说:鲁迅先生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言之凿凿,似乎不容置疑。

但在网上搜索看到有许多这样的说辞,结论如出一辙,箭指鲁迅。此外,再无搜到有价值的证据,故对鲁迅曾经说过这种比较偏激的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鲁迅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不会简单粗暴的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来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记载和传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华文明5000年延绵不断,其中汉字功不可没。作为我国有影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常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没有找到他直接了当这样说的证据,但在当时的社会背境下,他对中国文字的态度,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所表露的观点却让人不敢苟同。

1934年8月,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就能够马上回答的。”

同年12月,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可见,鲁迅对待方块字的态度上有诸多的不满,甚至说出方块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这样偏激的话。鲁迅先生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为什么对方块字有那么大的意见呢?

究其原因,还是在当时社会黑暗的条件下,鲁迅先生和大多数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一样,为中华民族寻找着希望之路,他们受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影响比较大,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没有先进的知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方块字)的可能”,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文盲。所以,要想国强民富,就必须让劳苦大众认识字,而繁琐的方块字难学难写,是导致国民愚钝的罪魁祸首。

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固然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人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他们目睹着国土沦丧,民族被蹂躏,主权被践踏,尊严被漠视,所以,他们的一片赤子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就曾妄想用文字来同化我们,他们的这一梦想,最终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破灭,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更体现了汉字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当年,许多革命者为寻求国家富强,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在黑暗中摸索,虽历经艰险,但大都失败了。鲁迅作为其中的一员,有过那种极端的思想,也是因为当时历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问题,不应抓住过去的错误不放,就像对待曾经犯过错误和说过错话的同志容许他们改错一样,更应当看到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对祖国强大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那些曾经站在历史急流中的历史人物。

赵元任为什么要求废除汉字?

把汉字简化可以,就跟把文言文改革成白话文一样,个人认为简单实用没什么不好。但要废除汉字,那就不好了,五千年的历史没人读懂,文化密码没了钥匙,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智慧文明的好东西就给败家了!如果从当时特定环境下考虑,那么多人赞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汉字,结构复杂,笔画多,书写麻烦,新文化运动要发展教育,但写字太费事,不好写,也不好认,多少有点障碍。二:教育的核心是获得知识,用知识创造科技改变世界,实现强国富民。废除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改变文化格局,要不教育出来的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舞文弄骚,偏离了文化的主要功能,腐朽的旧文化不能客观认清社会的发展规律,推动不了社会发展,不能改变国家命运,自己不废也会让别人灭了。为什么英语就成了世界通用语言了?

日本为什么要使用汉字?

曾看到过一则非常有趣的新闻,日本球星本田圭佑(32岁)发推对自己误读日语中的汉字一事道歉,并表达了愧疚之情,同时称汉字太难了。

在此前日本队以2-3惜败比利时的赛后,本田圭佑曾经发推道:“怎么说呢?唉~说句神清气爽的话吧。。。自己内心的一角强烈意识到要转换一下心情。”

随后,《J-CAST NEWS》也对本田圭佑的推特给予了指正,他本意是想写带有汉字的“清々しい”(神清气爽的)这个单词,然后却将发音“sugasugashii”误读成了“kiyokiyoshii”(注:没有这个单词)。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引起了日本球迷的强烈关注,大约1小时内就超过了25000条以上的回复,甚至苛刻的球迷要求本田圭佑进行道歉。

对此,本田圭佑也发推予以道歉,并且回应道:“我好惭愧,汉字太难了。不过我已经铭记于心了。”

一年前,日本TBS电视台曾经做过这样一档节目,将汉字「相模」(日本的一个城市)改成「相扑」,观察有没有人会发现的实验。结果竟然没有多少人发现,所以这次他们决定再玩大一点......

「幸」和「辛」

「幸」和「辛」是十分容易搞混的汉字,将「小林幸子」改成「小林辛子」有人会发现吗!?

节目组在获得小林幸子事务所同意的情况下,将当天演唱会的所有海报上的「小林幸子」全部改成「小林辛子」,结果……

在场的死忠粉丝们竟然完全没有发现海报的奇怪之处!!!有些人淡定的拿出了手机拍照留念,有些人则对记者大加赞赏起了「小林幸子」,也是醉了,哈哈!

「匍匐」和「葡萄」

紧接着,节目又拿了其他相似的汉字做起了实验,这次用的这组汉字是「葡萄」和「匍匐」。说实话这组汉字长得还是有些差距的,日本民众会不会看得晕头转向呢?

节目组找到了一家水果店,把店里的所有「无籽葡萄」改成了「无籽匍匐」。果不其然,这组很少使用的汉字,又成功地骗过了客人们……买葡萄的客人都不觉得奇怪,经过节目指证后,才恍然大悟!

最后节目组决定反过来验证,首先请来了一堆不明真相的群众来参加一场障碍赛。

接着就到了特别贱的地方了!节目组将最后一关的「匍匐前进」改成「葡萄前进」,再故意把地面弄湿,搞得到处都是泥水。

其实最后一关很简单,只要朝着葡萄走过去就行了,然而节目就等着吃瓜群众上当呢!

你看,葡萄就在不远处的前方,然而参与者看到了「葡萄前行」还是不假思索地趴在了满是泥水的地上,摩擦着前行!!!(心痛群众3秒钟)

汉字的重要性

虽然搞错汉字的事情在日本经常发生,且学习汉字本身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早在70年前,日本人的识字率就高达了97.9 %!这个识字率的比例,就算当时的美国也达不到。事实上,日本在江户时代,识字率就世界第一。

▲日本当时报纸上关于“废止汉字“的社论

因此,也避免了一场由美国人和日本改革派对制造的「汉字废除」阴谋。用日本文化厅的总结是:“压倒性的高识字率,守护了日本母语的存续。”

▲日本每年都要评出年度汉字

如今日本每年都要评选出一个汉字,可见汉字早已在日本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关于日本,我们专业,赴日工作留学,加weixin:monsterxin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