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褚遂良书法_九成宫中有很多字非常飘逸还有行书的笔法呀

爱字体2023-08-20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褚遂良书法,九成宫中有很多字非常飘逸还有行书的笔法呀?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在刻碑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欧阳询学谁的书法?署名欧阳询的楷书兰亭记值得练吗?褚遂良书法,九成宫中有很多
本文目录

褚遂良书法,九成宫中有很多字非常飘逸还有行书的笔法呀?

为什么对欧体字会有刻板的印象?因为我们见到的欧体楷书,全部都是碑刻作品。碑刻,是经过工匠二次加工的刀刻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欧阳询墨迹。

褚遂良书法_九成宫中有很多字非常飘逸还有行书的笔法呀

楷书分有碑版楷书和翰牍楷书。碑版记事,翰牍叙情。碑版书,是用于十分庄重的碑铭墓志上的。唐代碑书,是这种书体的高峰。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与碑版书不同,翰牍书为日常所用,碑书的应用少,翰牍书的应用广。因为碑书的性质,决定了碑书以端庄、严谨的特性。所以不只是在看欧体楷书有刻板的印象,包括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碑书都一样刻版。

至于说《九成宫》中有许多飘逸的笔法,其实我们可以参看一下欧阳询的行书墨迹《仲尼梦奠帖》,欧阳询的笔法是十分灵动的。或许有人会说,行书和楷书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我们对墨迹多了解一下,就知道行书和楷书,并非是我们认识的碑版楷书这个样子。古人的楷书,一样的生动飘逸。现代人甚至会把他们的楷书当行书看待。赵孟頫的楷书,就是最好的翰牍书例子。现在很多人受到一种误导,就是“赵书无工楷”。实际上说这话的人根本不知碑版书与翰牍书的存在。

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

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好在哪里?

用欧阳询自己的话来回答,最好不过。他说:“肥则为纯,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张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

《张翰帖》,又名《季膺帖》《思鲈帖》。是欧阳询传世墨迹真迹。原为《史事帖》中的一篇。《史事帖》原有十帖。现存墨迹本仅余三筛。另外二篇分别为《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是学习研究欧阳询书法用笔的宝贵资料。

要说一件书法作品好在什么地方,首先你得喜欢它,了解它。就像喝酒一样。一个不会喝酒的人,你给他说茅台酒如何好,如何香,如何醇厚,如何美妙无方。当他听信了你的话尝试了一口,他会认为你说的都是骗人的。对一个不欣赏欧阳询行书作品的人,你把《张翰帖》说的再好,他也不会欣赏。

现在很多学欧体字的人,并不是去全面的学习欧阳询。而是以田英章的字当作了欧体去学习,田英章的行书并不是学习欧阳询的,他对欧阳询行书并不重视。以田英章的用笔,根本不可能把欧阳询行书劲利的风格写出来。而学田的人,又缺少对欧体行书的了解。看惯了工整的田楷,反倒觉得欧阳询行书不好。事实上,欧阳询行书,在张怀瓘《书断》中,在初唐时期是列在第一位的,比他的楷书更具魅力。

欧阳询书法初学王羲之,行书出于王献之。刚劲有势。与虞世南合称“欧虞”。著名的定武《兰亭序》,就是欧阳询所临。因为定武本》兰亭序》是石刻,大量的拓片比墨迹神龙本《兰亭序》的流传广泛的多。就是赵孟頫这样的大书法家,也只能学习欧阳询所临的定武《兰亭序》。

要知道《张翰帖》好在哪里,只有懂得欧阳询劲利险峻用笔的人,才能聊到他的妙处。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在刻碑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个认为不是修改而是过度锥拓所致

楼主手上的这本贴是日本人所作。照片对应拓本,非常清晰。众所周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宋拓片流失日本,原碑仍立在西安大雁塔。现在原碑已被栏杆铁链捆的严严实实,不仅看不到,拍照都无可能。(下为宋拓本)

1997年,两个日本人到了西安,他们打开了铁链,用高精度照相机扫描了两天,回国后做成了拓本(就是楼主手中这本),还把每个字放大到了a4纸大小,一个字一个字研究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雁塔修改处多达1400多处,提出了修正线一说。

持修 正线”说观点的是日本书法家荒金信治、荒金治父子,在对《雁塔圣教序》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该碑1463个单字中.有978个字(约占总字数 的’70%)存在类似图1所示的情形,他们把这种现象定名为“修正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他们认为《雁塔圣教序》曾经有过两次书写,第一次是在没 有做立碑准备的唐太宗时期。褚遂良在浓厚的行书气氛下书写了带有行书意味的圣教序。第二次是在决定立碑的唐高宗时期,褚遂良利用第一次书写的原稿来进行修 改,把行书笔画比较多的原稿修改为楷书笔画。他们又进一步解释说,今天之所以能看到两种笔画同时存在,是因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在褚遂良没有告诉刻工万 文韶留下哪些笔画的情况下,万文韶按照原稿将两种笔画都如实地刻了下来;二是在褚遂良与万文韶沟通的情况下,将两种笔画都作保留并刻了下来。他们把修 正线看作是二人投入感情的结果,行书线条代表唐太宗.楷书线条代表唐高宗,以此碑来纪念他们心目中的两代皇帝。

关于“修正线”说法有这样几点疑问,其一,关于第一次书写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唐太宗在位的23年时间里.由于唐太宗对晋王羲之书法的极力推崇, 唐朝上下被一派“王风”笼罩。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到长安,唐太宗及太子李治亲自为其作序、记,并命释怀仁缀集王书配字刻碑。怀仁历时二十五年(公元 648年——公元672年)而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不可能再让褚遂良用行书来写圣教序。退一步讲.即便受这种“王风”氛围的影 响,褚遂良也只能用自己风格的行书来写圣教序,而将《雁塔圣教序》中带有行书意味的字与褚遂良的行书《枯树赋》两相对照,便会发现二者在笔法、 结体及艺术风格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现代研究褚书的专家刘墨、刘涛等皆认为《雁塔圣教序》碑为一次写成,即公 元653年10月写成《序》,同年12月写成《记》。其二,关于修改原稿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作为书家不会因图省事来做修改书法作品原稿的事情,而多会选 择重新书写作品。除非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发生修改原稿的事情。一是错字较少之时可修改.二是急就之时要修改,三是书家心情极度悲喜之时会修改,如王羲之书 《兰亭序》、颜真卿书《祭侄文稿》等。而褚遂良当时恐怕不存在这些情况。另外,从修改的数量和难度看,数量已近70%、难度不亚于重新书写,那么,为什么 要费力修改而不重新书写呢?其三,关于褚遂良与万文韶沟通的问题。首先,作为书家的褚遂良和作为刻工的万文韶,其相互配合应该是十分默契的,哪些应该怎么 做.哪些不应该怎么做,他们心中自然有数。其次,在古代,书碑、刻碑、立碑向来是十分庄重而严肃的事情。而《雁塔圣教序》的内容又为二皇亲自撰写.足见重 视程度之高,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或许可。则不管二人商量与否.褚遂良与万文韶是断然不敢擅自为之的。否则,未免随意性太大了,其也吃罪不起。其四,关于两 种线条代表和纪念两代皇帝的问题。首先,褚遂良耿直不阿、竭智尽忠、直言不讳的秉性,决定了其不会做出这种曲意逢迎的事情来。略举两例,一、褚遂良任起居 郎时,唐太宗曾问他:“朕有不善,卿必记邪?”褚遂良答道:“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因为,“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二、在唐高宗 欲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褚遂良坚决反对并冒死进谏而被一贬再贬.褚遂良如不如此,也不会最终惨死于武则天之手。其次,行书线条非太宗喜欢的王羲之书法 线条,以此来代表太宗似有牵强附会之嫌。高宗在其父太宗的影响下及“王风”气候的熏陶下(如太宗曾命冯承素等人摹拓了《兰亭序》许多副本,分赐诸王及近臣 学习),也应该喜爱王书,这从其行书作品《大唐记功颂》等可见端倪,故以楷书线条来代表高宗似有些自作多情。再次,唐朝廷立《雁塔圣教序》左右两碑.既可 以彰显欣欣向荣的大唐气象,又足以起到纪念二皇的作用,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些字的笔画这些小处上再做文章。而在一些字的细节上进行处理,非但显得有些 小气,也破坏了单字的整体美感,有画蛇添足之嫌,同时也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好在今天我们学习、欣赏此碑时,往往将其忽略掉)。我想,对于作为著名书家的 褚遂良和有刻字胜手之誉的万文韶来说。绝不会想不到这些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雁塔圣教序》笔画异常现象,既不是修正线,也不是败笔,而应锥拓失当所致。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雁塔圣教序》不是行书改为楷书, 而实为行法楷书,即行楷。正如书家白鹤《褚遂良》一书反复指出的那样,“《雁塔圣教 序》因名声太大加上历代锥拓又甚,早成碑底,褚字的风韵和点画用笔的微妙处,大多已亡失。”由此推断,《雁塔圣教序》笔画异常现象,当为锥拓过多而失当所 致。

尽管如此,由于时间久远,又鲜有历史文字记载,故这种推断与“修正”线说一样,只能说明其存在的一种可能性,个人觉得这个比较合理。

欧阳询学谁的书法?

王羲之

从新旧唐书的记载来看,欧阳询书法最初开始学习王羲之,后来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王羲之书法影响了隋唐以及后世众多的书法家,对于欧阳询取法王羲之的观点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除了取法王羲之的说法外,也有取法王献之的观点,张怀瓘《书断》云:“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

署名欧阳询的楷书兰亭记值得练吗?

这件作品虽然未必是欧阳询真正的作品,但毕竟是欧阳询楷书风格的作品,也算得上是一件不错楷书的作品,但点画线条过于刻厉痩挺,可以说把欧阳询书法中部分风格特点发挥到了另一个极致,但并不适合与初学,包括欧阳询儿子欧阳通的楷书同样如此欧阳通的字更加紧俏险劲,痩劲刻厉,这类风格的字均不易初学。主要原因在于,技法方面没有【九成宫醴泉铭】丰富,包括气韵格调方面也如此,这类作品只是把欧阳询楷书的作品其中的一个面发挥到了极致,太过于突出了,虽然可能比较容易上手,但练不出真正的扎实丰厚的书法技法。再者就是就通过临摹学习书法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來说,更不易从此类法帖入门,太过于刚性了而且是没有一毫柔韧度的刚性。还有就是这类自如果一味强调阳光刻厉的书法风格的临摹学习下去,可能会出现僵硬呆板机械的书法格调。就书法风格的丰富性方面,这类作品也仍然显得单薄了许多。所以,翰墨书道不建议初学由此贴入门。但如果是要想纠正自己书法中的疲软棉甜俗腻之气的话,到不妨临摹学习一下。

这件作品从整体上欣赏,有一些字和通篇风格似乎不一致,在章法结构方面不是特别尽善尽美也是这件作品的一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