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古文字翻译_启功先生有没有全文用白话文翻译过哪些古碑帖

爱字体2023-08-0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古文字翻译,启功先生有没有全文用白话文翻译过哪些古碑帖?古汉语是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方言吗?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意思?甲骨文所表达的是古羌人的语言吗?古文中法字是什么意思?古文字翻译,启功
本文目录

古文字翻译,启功先生有没有全文用白话文翻译过哪些古碑帖?

承邀,谢谢。

古文字翻译_启功先生有没有全文用白话文翻译过哪些古碑帖

启功先生是我的恩师,说他有没有用白话文翻译过古贴,这就多了,很多的名贴他都能侃侃道来,引经据典,大体无失。《温泉铭》《醴泉铭》《争座帖》都有白话文附后。

这里重点说下启老对《平复帖》的贡献。

平帖比《兰亭序》早78年,是祖贴,晋贴源头,章草源头,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帖9行86字,启功考据之前只通识14字,各种译本莫衷一是。

启功以前译成“反难平复”令学者茫然,是为魏晋章草书风“恐”字无疑。

作者陆机,号平原、字士衡。陆机爷爷是火烧刘备十里连营的东吴大将陆逊,唐朝陆柬之(其著《文赋》贴)是其曾曾孙。

启功论诗绝句一百首之第二首便是讲《平复帖》:

翠墨黟然发古光

金题锦帙照琳瑯

十年校遍流沙简

《平复》无惭暑墨皇

意思是说乌黑发亮的墨迹(呈现绿色的墨)发出古帖的光芒,后世如获至宝(宋徽宗御题,锦绫包帙),启功花十年的时间疏理三国魏晋的流沙坠简,最终认为《平复帖》无愧是墨迹之王。

上图是启功考译出的字,用行书写出,直观无滞。要想知道陆机给朋友彦先写的什么内容,请保存图片放大可见。

启功是大教育家,书法家,对《平复帖》情有独钟,对陆机的文学才华推崇有加,下图为证:

感谢关注洪福书画

抖音:hf19981005

古汉语是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方言吗?

中国古汉语的来源是“河洛雅言”,随着中原地区(河南及其周边省份)历代人口扩散和迁徙,而逐渐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官话和各地方言。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

河洛雅言,古称河洛语,河洛话,今称洛阳话,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其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

“雅”、“夏”古代互通的佐证很多:《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尤其《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些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泛指以为中国历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周朝以后,随着各朝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完善,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洛阳雅言。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历时长达四千多年之久,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都受到深远影响。

夏商周时期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中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中心地区。

三皇五帝都邑:

夏朝都邑:

商朝都邑:

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根据汉字的前身~甲骨文的来历,可以大致推测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朝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洛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周代文字学的是商朝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朝建都在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商朝建都地点也在以洛阳、郑州、安阳、鲁西一带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应当就是在洛阳一带,据推测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河洛语(今洛阳话)为标准音。

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字具有很深奥的意思: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雅言,就是夏言(夏朝官方语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汉朝两朝

汉朝的国语为“洛语”,洛语是为承袭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雅言。汉朝的标准语洛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相继建都于洛阳,承继汉代音韵,以洛阳雅言为国语。东晋迁都建康后,洛语与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南京话,被南朝沿袭。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后编《切韵》,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唐承隋制,隋唐两朝国语均为洛阳“汉音”,隋唐定都洛阳,此时中原雅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有所演变。

宋朝时期

宋朝的国语称“正音”、“雅音”。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而北宋之后,宋室南迁杭州,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作《平水韵》。

元明清时期

元朝统治者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蒙汉结合的元大都语音(今北京话)为标准音。

明朝以中原雅音为正音。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经战争等因素,雅音影响至明朝前期都城的南京,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话为当时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城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音的基础,而南京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相对通行范围较小,地位较低。

清朝早期,南京官话仍为官方主流标准语。 清雍正八年,清设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话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朝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国语。

中原正音(河洛雅言)历史评价:

[唐]李 涪: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宋]陆 游: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老学庵笔记》

[宋]寇 准: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说郛》

[宋]路德章: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盱眙旅舍》

[宋]陈 鹄:乡音是处不同,唯京都天朝得其正。《西塘集》

[元]周德清: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中原音韵》

[元]范德机: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语,四方可以通行。《木天禁-语》

[元}孔 齐: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书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辩,所谓不及中原远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至正直记》

[明]沈宠绥:以吴侬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韵,字理乘张,音义径庭,其为周郎赏者谁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韵为楷!《弦索辩讹》

[明]吕 坤: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

[明]陈全之《蓬窗目录》: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

[明]郎锳《七修类稿》:城中(杭州城内)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明]王伯良:"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

[明]杨文骢:"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同文铎》

[清]朴隐子:"词严声律,韵必中州。盖河洛当九域之中,其音可通于四方耳"-------《诗词通韵·序》

[清]潘耒:"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类音·南北音论》

[清]罗愚:"摄以开合口呼,正以中州音"--------《切字图诀》

[清]阎若璩:洛阳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

[清]王德晖:"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顾误录》

[清]张燮承:"填图字样皆系按中州韵填入,学者不可因今古音讹、南北音异妄自更改"-------《翻切简可篇·读横直图口诀》

[清]毛先舒《与婿徐华征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

[清]周 赟:夫中国车书一统, 而音韵必叶中州。《山门新语》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北京长期居于全国政治中心地位,逐渐完成官话由河南话向辽东汉音(普通话前身)的转变。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要迷恋过去,也不要局限在今天;要与时代一起改变,与世俗一同变化。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节拍,这样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出自《管子·正世》,是管子所强调的管理者应有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观和改革精神的宏大气魄。

扩展资料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更法、变法、变礼的理论概括,是实践理性的依据。

法家反对礼治,积极变革。他们认为,旧的贵族特权是落后的,不公平的,已经不适应当世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打破旧的礼制,积极进行社会变革,改变旧的法令制度,以新的法律替代旧的法律,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一切断于法。他们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社会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并要将制定的法律公布,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法律的内容,以自觉遵照执行。立法的原则是遵循自然规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为了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法家主张赏罚分明,不徇私情,严刑峻法。

法家鼓吹实现君主专制,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他们接受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并把“道”和“君”融为一体。道是万物的本原和世界的主宰,君主就是人间的道,所以君主应该独揽人世间的所有权力。法家知道,要实行法治,必须依靠君主。君主只有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才能抵制旧贵族的反抗,保证法治的施行。

甲骨文所表达的是古羌人的语言吗?

龙山卵石刻文,一批早于甲骨文的契刻古文字

1986年秋,我在山东章丘市龙山镇一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收集了一批刻在鹅卵石上的古文字,共有二三十块,大小约为直径5——10厘米。经与甲骨文对比研究后发现,这是一批早于甲骨文但仍可以释读的古文字,与甲骨文是一脉相称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为数不多的文明保持连续而没有断脉的文明体糸,象形文字是中华文明的独有特色。甲骨文发现于民国时期,文字记载的内容与文献能相互印证,从这一点上看,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那么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什么样子,中国古文字是怎样起源的呢?有说是结绳记事的,有说是苍颉造字的。就从甲骨文、骨刻文和石刻文等先人遗存物上来看,契刻应该是中国古文字的源头,苍颉这个名字单从字义上讲,就是契刻的意思,这些遗存物中国古文字起源于契刻提供了重要依据。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在卵石上刻文字呢?这要从卵石在古人中的地位作用说起。

我们的先人在进化到打制石器时代已经能夠熟练地使用火来烧制食物了,但由于没有容器进行煮烹,在陶器还没有烧制成功前,他们就使用卵石为介质来完成,可能使用的方法是先把卵石烧得足够热,然后用它把食物捂熟。如果想把水煮沸,同样把卵石烧热再丟进容水的小石坑内将水煮开。这种方法我们六七十年代在田野中烤制地瓜玉米时常采用,至今有些饭店的特色菜还有用卵石煮熟食物的做法,这种推测是有一定依据的。在这个时期卵石就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常用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这些卵石加热后有些软化,易于刻写,仔细观察这些刻字的卵石,会发现有硫化物熔化的现象。

由于这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掌握冶炼金属的方法,人们刻写文字的工具一般是兽牙,为了保持锋利使用便利,有的甚至会进行必要的磨制。

从文字的组成看,多为单字,不连贯,无组词现象,可以看出这些契刻文字比甲骨文更原始。

从文字的释读看,用解读甲骨文的方法是可以释读的,主要有“人”、“上”、“下”、“年”、“虎”、“鱼”、“鸟”等等,认真研究这批契刻古文,可以对我国古文字的形成初期作进一步的溯源。

我认为:这些文字是早于甲骨文的东夷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源头。

古文中法字是什么意思?

古文中“法”字的意思:

①法令;法律;制度。《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

②标准;法则;规律。《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察变》:“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

③方法;做法。《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用二、八月。”

④效法;仿效。《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察今》:“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⑤佛教的道理。高适《赠杜二拾遗》:“听法还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