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秦小篆_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

爱字体2023-05-30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秦小篆,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小篆形成时代和主要载体是什么?一个木一个秦念什么?秦始皇如何造小篆?为什么现在称文字为汉字呢?秦小篆,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
本文目录

秦小篆,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

谢谢邀请!

秦小篆_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先临摹(练习)小篆,再临摹(练习)大篆《石鼓文》。

当代篆书大家李刚田老师也是这个观点。

临摹(练习)小篆,应先师古。建议从《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入手。当把小篆临摹(练习)三至五年后,再临摹(练习)大篆。这是学习篆书的一般规律。

临摹(练习)大篆,可临摹《散氏盘》和《毛公鼎》,也可以临摹(练习)吴昌硕临摹的《石鼓文》。

临摹(练习)篆书,宜用优质兼毫毛笔、半生半熟宣纸或人工毛边纸。

篆书线条圆润,用笔为中锋,忌用方笔。

先用心对临,不要急于写作品。若达到创作条件时,应先集字创作,把字临到七分像时,可尝试在七分像的基础上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小篆形成时代和主要载体是什么?

小篆形成时代是秦朝,主要载体是简和碑。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2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一个木一个秦念什么?

1、木字旁一个秦组合成“榛”字,读作zhēn。

2、榛,汉语二级字,此字最早见于小篆,从木、秦声,其本义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圆形或倒卵形,雄花黄褐色,雌花鲜红色,坚果球形,果实通称榛子,果仁可吃,也可榨油。

秦始皇如何造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

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为什么现在称文字为汉字呢?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从蒙味到原始,从原始到开明。不说战国时期的秦孝公商鞅变法时,秦国庶民(老百姓)还是有血缘关系的生殖;也不说春秋时期,西周、东周各诸侯国庶民生殖比秦国先进,他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生殖“野合”,就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关系,最典型的就是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他们都是野合而生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殷商后期有甲骨文,西周早期也有甲骨文,甲骨文是用龟壳和牛骨刻符,作为卜辞,祭司用火烤看裂痕,与鬼神对话,就是与死去的祖先对话,用来“祭祀和占卜”的。殷商和西周都有青铜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钟鼎文(金文)。在西周中期的“遂公盨”上的铭文,有大禹名字出现,那就是用来祭祀大禹祖先的。

(西周中期的遂公盨)

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周平王东迁至洛阳,祭司和巫史将青铜器上的篆刻字推广到各诸侯国,各诸侯国才认识这些篆刻字。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有“述而不作、言必好古”之说,说明当时没有文字在流通。所以孔子的《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口口相传到三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有儒生们集思广益汇编而成,汉代有《论语》几个版本,我们现在最早能看到的《论语》,是有汉武帝孙子海昏侯墓中被挖掘出来的《论语》。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个文字,那就是李斯的“秦小篆”,这些秦小篆与当时各国流行的篆体字没有什么区别,说明这些篆体字使用时间不长。

(秦小篆)

我们最早发现的竹牍写字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魏国的《竹书纪年》,由于用竹牍写字,又是篆体字,所以惜字如金,没有多少上古时期历史资料保留下来。大量的上古时代的历史书籍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后产生的,也就是汉代的假冒伪劣产品,那就是秦博士伏生的《今文尚书》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以及西汉末年刘歆的《左传》等等。为何会出现大量的伪书呢?自从汉武帝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由于大部分人不识字,董仲舒在县以下开办了许多太子院,教许多不识字的庶民们认识隶书,以便能更好的推广儒学,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儒生们的伪作。

(汉代的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开始使用在西汉,在东汉达到顶峰。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将(秦小篆)篆体字的字型变圆为长,是汉朝文字一大变革。所以,以后承接和应用了这些隶书,被称为汉书(字)。汉字从汉代开始,三国、两晋都应用了这些隶书汉字。南北朝时,由鲜卑拓跋宏孝文帝汉化,将隶书改为魏书(汉字),到了鲜卑唐朝建立,在武则天时代,将魏书改为楷书(汉字),那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汉字繁体字。武则天自己也创造了20多个楷书汉字,其中就有一个字“曌”,并有一首诗留了下来:日月当空照,则天长安笑;一朝做皇帝,世间我最傲。

(楷书)

汉字并不是凭空造出来的,也不是称汉人才出现汉字,它是一代接一代有人传承和改变下来的。它在实际上的应用,将许多用不着的字剔除,各朝代有用的字不断添加,不断完善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