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大篆字典_我们能轻易的读懂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极大部分汉字

爱字体2023-08-19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大篆字典,我们能轻易的读懂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极大部分汉字?仓颉和许慎在汉字方面的贡献有什么区别?宣德炉德字为什么没有一横?为什么书法大部分要写繁体字呢?有为亦无为是什么意思?大篆字典,我们能轻
本文目录

大篆字典,我们能轻易的读懂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极大部分汉字?

感谢小秘书邀请。

大篆字典_我们能轻易的读懂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极大部分汉字

第一,“我们能轻易读懂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极大部分汉字”?还真别吹这个牛;第二,几百年前的英文读不懂,这自有其缘由。

整明白几千年传下来的汉字是个高端复杂的技术活儿。

有人有这种感觉,好像翻开书一看,几乎所有的汉字都认识。其实,这至少有如下原因:一是,你看的大约是现代的书籍,里面的语言、情景、事物都熟悉和了解;二是,书里使用的是简化字;三是,即便有个别不认识的字,除了生僻的地名和人名,靠上下文连蒙带猜,意思也能明白个七七八八;四是,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看西游水浒三国和红楼,好像问题也不大——出版社基本都改用简化字了,加上不求甚解,仅看故事情节,因而觉得没啥障碍。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汉字里“最常用字”有500个,使用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包含这500字在内的“常用字”,有2500个;然后是“次常用字”,有1000个。绝大多数人,日常打交道的基本就是这3500个字。很多人,即使达不到百分之百认识这些字,能认识“极大部分”是完全可能的。

据说,国安设备资讯公司字库,是现在收录汉字最多的机构,收有91251个字;康熙字典收录47035个;许慎的《说文解字》收10516个——就这三种,谁敢说里面“极大部分”的字能轻易读懂?大概没谁敢吹这个牛。这还仅是从汉字数量上来说。

再从汉字几千年来的“形音义”来说——

甲骨文,自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之后,至今共出土甲骨兽骨10万余片,搜集4200多个甲骨文字。从上世纪以来,涌现了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徐中舒、唐兰、陈梦家、胡厚宣、饶宗颐、李学勤、裘锡圭等一批研究甲骨文的大家。目前,被释读的甲骨文有1490个。谁敢说能轻易读懂甲骨文的“极大部分”?真正不靠字典而对甲骨文说出个一二三的,14亿人里连十万分之一大概也没有。

再说金文,下图是西周早中期诸侯国遂国国君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铭文,10行98个字 谁能认识几个?即便认识,谁又能读懂——“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此盨成器约在周孝王或夷王年间,距今2900年左右。

请注意,上面,是现在的研究者后加的标点符号。古代汉语曾经长期没有标点。因此,“句读(dòu)”——准确断句,成为专门学问。清代赵恬养写的《增订解人颐新集》里,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据说,标点断句不同,可以有七种不同的句式,含义自然也迥异。

往春秋战国说,那个时候汉字不统一,各国之间的文字辨识困难。咱们不说字形,只说字义。《论语》说:“有朋自远方来”,《辞海》的解释是“朋友”。其实错了,《论语集解》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有同学大老远来了,老高兴了。

秦代书同文以后,字形统一了,但字义仍与现在有众多不同。写于汉代的《史记》,里面说到“迎日推策”。这个“迎”,是“逆”的意思,而不是欢迎或面向的含义。《汉书.高帝记》曰:“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这个“田”,是耕种的意思。而韩非子说:“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里面的“田”则是狩猎的含义。

来看魏晋时期。王羲之所写《兰亭序》非常有名,里面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经学者指点,一般人可能不会懂得“彭”是长寿的意思。

唐宋时期依然如此。白居易的《琵琶行》曰:“幽咽泉流水下滩”,据郭在贻先生考证,“水下滩”是“冰下痑(tān)”的借字。宋代戏剧,说到少数民族首领,常用“狼主”这个称呼。有人说,这是痛恨他们凶残如狼。这个理解错了,“狼主”和“郎主”通假,是主人的含义。

明清时期,离现在近了,但也别说都能看懂。《西厢记》里唱到:“三停来是闺怨相思”,为什么用“停”这个字?因为“古无舌上音”,今天读zh、ch、sh、r等舌上音的字,都读d、t、n等舌头音——现代汉语称作舌面和舌尖音。所以,“停”是“成”的借字,三停实为三成。总之,汉字博大精深,千万别认识若干常用字,就一了百了了,真拿起一本稍微早远一点的书,可能会傻眼的。 关于汉字的形音义研究,是一门大学问,属于汉文字学,再具体一点属于古汉字学,更具体一点属于训诂学,这是很多大学开了博士课程的。

几百年前的英文读不懂是因为其历史不很长但变化很大。

是不是几百年前的英文就读不懂呢?还真是。这和英文的历史比较短有关。

1,5世纪前后有了英语——是英语,不是英文。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和欧洲及西亚的其他语言几乎都有关联。 公元5世纪-1150年,被认为是古英语时期,分四种方言,没有文字。

2,1150-1500年,是英语的中古时期,此时有五种方言。这个时期里,有了早期的英文。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一般以作家乔叟的文学作品作为起始点,他1400年去世。在7-8世纪的时候,盎格鲁.撒克逊人已经有了自己的英雄史诗《裴欧沃夫》,但是靠传唱,并未经文字记载。公元1066年开始,英格兰曾被法国诺曼底公爵武装占领。在他的统治期间,带来了法语,后来又带来了法语文字(其实也从拉丁文脱胎不久)。所以,英语中的词汇,一半属于古英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一半属于法语和拉丁语。 英语文字,是在原来使用拉丁语文字,后来使用法语文字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 3,1500-1660年,是英语的早期阶段。莎士比亚基本处于这个阶段,他对英语和英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4,1662-1775年,是王权复辟时期。这个时候,伦敦方言成为标准音,元音的改变,使整个英语的元音系统发生了变化。另外,此时伦敦皇家学会成立,德莱斯顿等强烈呼吁改革英语。

5,1775年,约翰逊两卷本《英语词典》问世,这是英语和英文的第一部词典,“目的在使英语定型化”——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英语才基本定型。此时,英语语法家辈出,比较著名的是默里,主张英语模仿拉丁语规范语法。

6,19、20世纪时期,是英文大发展时期。1857年,特伦齐指出了《英语词典》的诸多不足;1864年,弗尼瓦尔筹建英语学会,先后由科尔里奇、弗尼瓦尔、默里任主编,编纂了《新英语大词典》,1884年出版第一版,1933年,更名为《牛津英语大词典》。

近代英语是分析型语言,这点和汉语相似。大部分欧洲近代语言,如德、法、俄、希腊等,都是综合语或屈折语。英文基本以15世纪的英语语音为依据。后来,语音变化很大,但拼写法虽有改革,但至今和读音不一致。 现在,使用英语和英文的人口,大约占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

总结一下——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始终没有中断,因此,汉字本身承载了太多中华文化的内容。所以,别轻言汉字好认,好认不一定真懂。这是一门大学问,别让它失传才好。同时,尽管汉字了不起,也别妄自尊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过去辉煌不代表现在也能领先,还要靠不懈的辛勤付出。

英文,到现在大约不足一千年,1775年以后才逐渐规范,但是发展很快,开放性很强。从其历史来说,看不懂300年以前的英文,就很正常了——那个时候还不规范。但是,这不该成为轻视英语英文的理由。谦虚的态度,什么时候都应该有。

仓颉和许慎在汉字方面的贡献有什么区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传承五千年,而这个传承的载体就是文字。 而中国的方块字又以一种特有的形式,独特于世界文字之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 。皇帝时期的史官,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作为中国文字的创造者,他整理规范了上古人们的惯用符号,后来又 加以编撰创造,形成了上古规范的文字体系。使得各部落文意相同, 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这在当时对于社会的发展, 技术信息的交流,是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

仓颉被道教尊为文字之神。相传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开 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时期著 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许慎的贡献是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汉子的形、音、意趋于规范。到现今社会更是我们学者研究古文字、古文学、 古汉语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传承,我们将不能认识秦 、汉以来的篆书,更不用说上古的甲骨文之类。

许慎花费尽半生心血,著作出的《说文解字》对于华夏文字、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字圣”。他将《说文解字 》献于朝廷。此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

仓颉和许慎一个为“文祖”一个为“字圣”。仓颉是文字的创造者,它的主要贡献是整理创造了华夏的文字体系,为后世中华文字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许慎则是文字的传承者,他的著作对华夏文字的体系进行归类解释,为后世的传承推广提供了更详尽的背景资料。让人们对于文字的理解更上了一个层次。用个比喻来讲的话,他们两个对于文字的贡献,就像释迦摩尼与唐三藏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一样。

再对于文字多说一点,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汉字曾遭遇劫难。国家的衰落使国民陷入了深深的文化自卑。更是有鲁迅等这样的文豪公开宣称“汉子不灭,中国必亡”。便有当时文人赵元任做《季姬击鸡记 》与《施氏食狮史》予以抨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相关资料。

宣德炉德字为什么没有一横?

感谢邀请回答。

我是“以瓷惠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宣德炉德字为什么没有一横?

其实并不仅仅是宣德炉上的“德”字没有“一横”,而是所有有“宣德”款识的包括瓷器等,都没有“德”字上的那“一横”,这与封建时代的个人“忌讳”与国家“避讳”有关,没有什么好具体解释的,习俗而已。

上几件藏品,印证一下吧。

为什么书法大部分要写繁体字呢?

谢邀请!你问得好。(一)繁体字是相对于现今简化字来说的,它在古代过去也是很正常普通的应用汉字,说起汉字也是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依据和载体。中华先祖结绳记事开始后有了象形文字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草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简化了汉字,尽管《汉语字典》和《辞海》都有繁体字,只是一般日常中应用少了,繁体字就只是一部分领域应用了,就像书画方面。

(二)繁体字尽管有些繁,笔画多也难记,但是它一脉传承的保留了中国汉字文化传统特征,所以绝不能抛弃,不能消失,必须传承下去,和简化字并行不悖。中国书法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载体,它就是千百年来根植于中国古老文明文化,在书法作品里,写繁体字也显得古色古香,透出中国传统古老文化的气息,再一个是书法作品的内容一般都是以中国诗词歌赋为主,还要盖传统印章,再用繁体字书写也与内容整体相称合适,相得益彰!

(三)现今时代,我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繁体字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我们有必要多记多学些繁体字,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乐趣,无形中提高拓宽了我们的艺术素养。就是欣赏个书画作品,写幅对联等也都能派上用场。

有为亦无为是什么意思?

(一)有为即庄子说的有所待,待就是依赖于条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缘和合而成。无为即庄子说的无所待,不依赖任何条件,无所依、无所附,自本自根,自为主宰,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永恒真实,圆满逍遥。因为一切都可以超越。 超越了一切, 才叫无可待!汉语词典中,有为通常解释为有所作为的意思。

(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五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

第四层意义: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本性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

第五层意义: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分“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只有自然无为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佛教中,凡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为法。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无为法。真如、实相、法性、圆觉都是无为法。但无为对有为而说,如果执取“无为”,取相分别,又成“有为”了。